縱觀整個生物界,捕食者與被捕者之間總是進行著激烈的“軍備競賽”。位于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大峽谷北緣的凱巴森林,生活著黑尾鹿種群和它們的主要捕食者美洲獅和狼。1905年以來,該地黑尾鹿種群保持在4000頭左右的水平,為了發(fā)展鹿群,美洲獅和狼被大量獵殺,鹿群數(shù)量開始上升,到1925年達到最高峰,約有10萬頭,由于連續(xù)多年的過度利用,草場極度退化,結果使鹿群數(shù)量猛降,到1942年,黑尾鹿種群數(shù)量僅剩8000頭,而且大都身體瘦小,體質衰弱。20世紀70年代,當?shù)卣贫ú嵤耙侨胧摇庇媱?,黑尾鹿種群數(shù)量逐漸上升,凱巴森林又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根據(jù)所學知識,請回答下列問題:
(1)假設凱巴森林中黑尾鹿種群被一條大河分隔成兩個黑尾鹿種群,經過長期演化可能形成兩個物種。由于兩個黑尾鹿種群被大河隔開,存在 地理隔離地理隔離,兩個黑尾鹿種群間不能進行 基因交流基因交流。由于兩個不同黑尾鹿種群會出現(xiàn)不同的突變和基因重組,而棲息環(huán)境和食物不同,對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所起的自然選擇方向不同,久而久之,兩個種群的基因庫就產生了明顯差異,當兩個種群間存在 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時,就形成了兩個不同物種。
(2)黑尾鹿遇上美洲獅時常??靠焖俦寂軄硖用?,而美洲獅則通過更快速的奔跑來獲得捕食黑尾鹿的機會,兩者的每一點進步都會促進對方發(fā)生改變,這種現(xiàn)象在生物學上稱為 協(xié)同進化協(xié)同進化。美洲獅和狼的存在,在客觀上對黑尾鹿種群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理由是 美洲獅和狼吃掉的大多是黑尾鹿種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有利于鹿群的發(fā)展美洲獅和狼吃掉的大多是黑尾鹿種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有利于鹿群的發(fā)展。
(3)黑尾鹿的某一相對性狀由位于X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樣調查得知當年雌雄個體的比例為1:1,雌性個體中XAXA、XAXa、XaXa三種基因型個體所占比例分別為50%、30%和20%,雄性個體中XAY、XaY兩種基因型各占50%。則該種群中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 60%60%。由于不含A基因的個體易被天敵捕食,致使黑尾鹿種群中a基因的基因頻率將會 減小減小(填“增大”或“減小”)。由此說明該黑尾鹿種群在不斷地發(fā)生進化。
【答案】地理隔離;基因交流;生殖隔離;協(xié)同進化;美洲獅和狼吃掉的大多是黑尾鹿種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有利于鹿群的發(fā)展;60%;減小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9引用:5難度:0.6
相似題
-
1.假設某動物種群的基因庫中,B的基因頻率為0.8,b的基因頻率為0.2,若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使B的基因頻率不斷降低,若干代后,B的基因頻率變?yōu)?.3,b的基因頻率變?yōu)?.7.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h2>
發(fā)布:2024/12/16 2:0:2組卷:33引用:16難度:0.7 -
2.現(xiàn)對某二倍體動物種群的基因庫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體色由位于常染色體上的復等位基因B1、B2、B3控制。對全部個體的基因 B1、B2、B3進行擴增并電泳鑒定,結果如圖所示。該種群中B2的基因頻率是( ?。?/h2>
發(fā)布:2024/8/29 15:0:9組卷:9引用:2難度:0.7 -
3.某植物的紅花/白花這對相對性狀是由位于常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在某一種群中,基因型頻率分別為:AA=0.4,Aa=0.44,aa=0.16,若不發(fā)生基因突變,也沒有遷移和選擇等因素的影響,則該種群進行隨機交配得到的子代種群中( ?。?/h2>
發(fā)布:2024/11/4 7:30:2組卷:61引用:5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