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題。
學問之趣味
梁啟超 ①學問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這句話我不能回答。凡趣味總要自己領略,自己未曾領略得到時,旁人沒有法子告訴你。我這題目“學問之趣味”,并不是要說學問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說如何嘗得學問的趣味。
②趣味主義最重要的條件是“無所為而為”,凡有所為而為的事,都是以別一件事為目的的,而以這一件事為手段的。為達到目的,勉強用手段;目的達到時,手段便拋卻。例如學生為畢業(yè)證書而做學問,著作家為版權而做學問,這種做法,便是有所為;有所為雖然有時也可以是引起趣味的一種方法,但到了趣味真發(fā)生時,必定要和“所為者”脫離關系。小孩子為什么游戲?為游戲而游戲,游戲便有趣。為體操分數而游戲,游戲便無趣了。
③凡人類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擱久了不用,他便會麻木,會生銹。十年不跑路,兩條腿一定會廢了;每天跑一小時,跑上幾個月后,一天不跑,腿便發(fā)癢。人類是理性的動物,“學問欲”原是固有本能的一種,只怕你出了學校便和學問告辭,把所有掌管學問的器官一起打入冷宮,把學問的胃口弄壞了,便是山珍海味擺在面前也不愿意動筷子,所以我勸你每日除本業(yè)正當勞作之外,最少總要騰出一小時研究你所嗜好的學問。
④趣味總是慢慢的來,越引越多,像那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處。趣味總是藏在深處,你想到它,便要深入下去。只要肯一層一層地往里面追,我保證你一定被它引到“欲罷不能”的地步。
⑤趣味就像電,越摩擦越多。所以常要依賴別人的幫助。一個人總要有幾位共事的朋友,同時還要有幾位共學的朋友。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便和他共同研究。我和他常常在一塊,便不知不覺地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來了。有了一兩位這樣的朋友,便算人生一大幸福,我想只要你肯找,定會找得出來。
⑥唉,世上人多么可憐?。∵@種不假外求,不會蝕本,不會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沒有幾個人肯來享受!我不忍一人獨享,特地恭恭敬敬的來告訴諸君,諸君或者會欣然采納吧!
(有刪改)(1)本文標題是“學問之趣味”,論述的論題是什么?
(2)本文的論證結構是“總分式”,在分論部分,作者圍繞論題,提出了哪幾點意見?請概括作答。
(3)下面這句話可以放在選文第幾段的結尾?請結合文意說明理由。
如同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所說:“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1/16 8:30:2組卷:179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嘗試錯誤 ①現(xiàn)代西方教育中有“嘗試錯誤”的理論;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終日學終日誤,終日誤終日學”的觀點??梢姡阱e誤中學習,勇于嘗試,就有機會獲得成功。
②楚漢相爭時,項羽的失敗,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錯誤中學習。每當他有所主張,左右總是連聲稱“是”,欽佩拜伏。一直到死,他還錯誤地認為是“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平時在百戰(zhàn)百勝中,他愈來愈自負。大難臨頭了,還在高唱“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難以放下身段,從自負的巔峰走下來,弄到無顏回江東的地步,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③劉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錯誤處注意學習。有人當面指責他,不應該一面洗腳一面和長者說話;有人暗暗提示他,不應該在韓信求封齊王的使者面前發(fā)脾氣;有人誠懇忠告他,不應該迷戀各國佳麗,要趕快遷都回關中去……他總會幡然醒悟,在錯誤中學到很多,終于獲得事業(yè)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潛虛》上的一句名言:“項羽日勝而亡,高祖日敗而王?!币驗槿鄙賹W習改進的機會,自始至終固守一套僵化的戰(zhàn)略,所以日勝反而滅亡;因為在失敗之中善于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所以日敗反而稱王。
⑤古語也有“學書紙費,學醫(yī)人費”的說法。不費紙,學不好寫字;不費人,學不好醫(yī)術。一位成名的書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毀了多少張紙,才成就這一幅字。更不要去細數他當年學習過程中墨池皆黑、廢紙成堆的境況了。一位醫(yī)術精湛的大夫,必然診治得多,觀察得多。也累積了許多誤診的教訓。古諺說:“巧者不過習者之門?!敝灰慌洛e誤,反復學習,便能達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磚就是從淘洗錯誤的沙礫中誕生的。有志者,不但不應為錯誤、失敗而氣餒,反而應該以失敗為師,在錯誤中汲取教訓,從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②③兩段的順序能否調換?請說出理由。
(3)請簡要分析選文第⑤段的論證思路。
(4)請為文章補充一個事實論據或道理論據。發(fā)布:2024/12/27 3:30:2組卷:50引用:4難度:0.8 -
2.閱讀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題。
弘揚好學之風
①讀書歷來都是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途徑,學問多寡也是衡量人品道德的重要標準。從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熱愛學習。他們孜孜不倦,刻苦學習,不斷豐富、提高、涵養(yǎng)和完善自己。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講話時指出“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因此,我們應大力弘揚好學之風,使之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禮記》中有言,“學然后知不足”??鬃诱J為,一個人想要增長學識,就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鬃右挥龅讲欢氖虑?,就會主動向別人請教。一次,孔子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旁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鬃勇牭竭@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xiàn)啊。”
③學習不僅能增長學識,更是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強大動力。古代很多官員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后,并沒有放棄學習,幾乎個個都是飽學之士,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他們下朝回家后,大都在讀書學習、吟詩作畫。我們所熟知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無不是如此,例如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蘇軾、范仲淹,清代的林則徐、左宗棠、曾國藩等,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學家。
④古人將勤學善學的精神概括為:“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睙o論是少年求學,考取功名以期建功立業(yè);還是中年學思并重,積淀人生的厚度;抑或是垂垂老矣依舊不肯放下書本。一個好學之人會將學習融入自己的一生。由于從古至今人們對學習的推崇,使得我們的歷史史冊記載了許許多多勤奮好學的故事。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后有一個花園,綠植清新悅目,花朵爭奇斗艷,即便如此,他仍能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以至于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過一次。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得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由此可見,對于成功者而言,人的一生就是好學的一生。
⑤堅持學習需要付出艱辛,一時做到容易,長期堅持卻難,終身不輟更難。因此,只有堅持不懈、積少成多,才能有所收獲。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學習中成長成熟的,沒有生而知之者,都是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堅持學有所思,把知識變?yōu)橹腔邸9湃酥v,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如饑似渴地學習,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至千里、集細流成江海。
⑥我們現(xiàn)在提倡學習型社會,應該把學習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拋棄。我們要不斷提高完善自己,始終把讀書學習與加強道德修養(yǎng)緊密聯(lián)系起來,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tài)度,堅持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第②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3)請用簡潔的語言分析選義第④段的論證思路。
(4)對選文內容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從古至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熱愛學習、刻苦學習,從而不斷豐富、提高、涵養(yǎng)和完善自己。
B.“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這種勤學善學的精神激勵我們要將學習融入自己的一生中。
C.古人認為,治天下者先治心,治心者先治己。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堅持不懈地學。
D.我們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把讀書學習與加強道德修養(yǎng)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tài)度。發(fā)布:2024/12/27 3:0:1組卷:17引用:2難度:0.4 -
3.閱讀《自尊》一文,回答問題。
自 尊 ①說到自尊,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這自然是不錯的。但是,最近看到幾位大師逸聞,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別人中實現(xiàn)的。
②錢學森家里的炊事員曾經說,錢老每次下樓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錢老兒子錢永剛聽了炊事員的話后,也學了父親的樣子,每逢去餐廳吃飯,都穿戴整齊,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嶺南大學居住的兩層樓房的一樓給學生上課。當時選修他課程的不過五六人,陳先生絕不因選課學生多少影響他的講課。夏天,他身著便裝與助手一起在樓下工作,每當學生到家里聽課,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緩步上樓改換夏布長衫,然后才下來上課??粗蠋熋髦聵堑纳碜?,學生們感動不已,為師的高大,在他們心中已然聳立。
④當前,在社會中,一些人關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們目中無人,裝模作樣,虛偽失真,故作姿態(tài),這種看似自我尊重的過分表達,表現(xiàn)出的卻正是不尊重別人的自我膨脹,是沒有自信的無意識流露。
⑤與這些人相反,有些大師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踐踏的時候,還仍然具有表達尊重別人的強烈愿望。他們被剝奪了所有表達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現(xiàn)的,就是穿戴整齊地向這個世界告別。傅雷先生在“文革”時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貼上封條,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凈衣服,夫婦兩人穿了整潔的衣服上吊自盡了。整潔的衣著成了他們表達對這個世界和對周圍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見,在生活中,你保持著對人的謙恭,人們便在你的謙恭中讀出涵養(yǎng)和文明,心中會由衷地尊敬著你。
(選自《錢江晚報》有刪改)(1)寫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2)本文運用了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與第②段錢學森和第③段陳寅恪的事例顛倒順序?請說明理由。
(4)讀完本文,請結合自己的一次經歷,談談你對“自尊”的理解。發(fā)布:2024/12/27 3:0:1組卷:6引用:4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