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課文選段,回答各題。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fù)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fù)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鼻赝醵戎?,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fù)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dāng)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1)對下面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BB
A.相如奉璧奏秦王 | 奏:進獻 |
B.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欺:欺負(fù) |
C.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 謝:道歉 |
D.臣請就湯鑊 | 就:接受 |
B
B
①璧有瑕,請指示王
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③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④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⑤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⑥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面對原文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B
B
A.藺相如力排眾議,奉璧入秦,看到“秦王無意償趙城”時,他不僅直斥秦王以強欺弱,還迂回婉轉(zhuǎn)地譏諷秦王的言而無信。
B.藺相如最終派從者懷璧歸趙的原因除了認(rèn)清秦王以城易璧的騙局外,還由于他在趙王面前做出的一定要完璧歸趙的承諾。
C.從“秦王大喜”到“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的情節(jié)變化,反映了藺相如由被動到主動,最終不辱使命的過程。
D.作者選用完璧歸趙這一典型情節(jié),表現(xiàn)了藺相如熱愛祖國、不畏強暴、有勇有謀、能言善辯的外交家形象。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②臣知欺大王之罪當(dāng)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答案】B;B;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引用:1難度:0.4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yuǎn)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而恥學(xué)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或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皢韬?!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選自《師說》)(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A.今之眾人 眾人:一般人 B.圣人之所以為圣 所以:…的原因 C.小學(xué)而大遺 遺:丟棄 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恥,羞恥
例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A.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B.蓋當(dāng)蓼洲周公之被速
C.夜弛之諱公軍
D.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
(3)下列各句與例句句式特點相同的是
例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C.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D.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4)下列對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是
A.選段只是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xué)于師”的不良風(fēng)氣。
B.選段論證了從師學(xué)習(xí)的必要性,學(xué)習(xí)不要有門戶之見。
C.選段以“古之圣人”對照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盜圣,愚益愚”的結(jié)論。
D.選段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xué)而大遺”的結(jié)論。發(fā)布:2025/1/3 7:0:1組卷:2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題。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br />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③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④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br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A.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端坐 B.山川相繆 通“繚”,盤繞 C.下江陵 攻占 D.而卒莫消長也 消失 A.侶魚蝦而友麋鹿 去今之墓而葬焉 B.舉匏樽以相屬 以吾一日長乎爾 C.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寄蜉蝣于天地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A.①這不是曹孟德圍困周瑜的地方嗎?
B.②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是怎么在(戰(zhàn)爭中失?。┠??
C.③流去的(水)像這樣(不斷地流去),可是并沒有流走。
D.④這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對我和你都很適合。
(4)下列對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是
A.客人的回答抒發(fā)了對曹操的仰慕之情,表達(dá)了老當(dāng)益壯的決心和意志。
B.蘇子借水與月闡發(fā)萬物和人生變與不變的哲理,表明他能辯證地看問題。
C.蘇子對清風(fēng)、明月的看法和態(tài)度,體現(xiàn)了他曠達(dá)樂觀的性格特點。
D.文段多處運用對偶和比喻,句子長短錯落,韻腳靈活多變。發(fā)布:2025/1/3 5:30:3組卷:1引用:3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題。
赤壁賦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選自蘇軾《赤壁賦》)(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擊空明兮溯流光 ②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②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3)根據(jù)選文第2段,概括客人由喜而悲的原因。
(4)選文第1段是如何體現(xiàn)“賦”的語言特點的?發(fā)布:2025/1/3 7:0:1組卷:2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