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小組受英國科學家法拉第《蠟燭的化學史》的啟發(fā),對蠟燭的燃燒過程進行了再探究。
【查閱資料】硫酸銅(CuSO4)是一種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變?yōu)樗{色。
【實驗一】
(1)實驗一中澄清石灰水變 渾濁渾濁,引起該現(xiàn)象屬于 化學化學變化(填“物理”或“化學”)。
【實驗二】
(2)如圖A,點燃蠟燭,取一片鐵紗窗罩在火焰中心,觀察到外焰處的鐵紗窗出現(xiàn)紅熱的環(huán),內(nèi)焰及焰心處的鐵紗窗無明顯變化,該實驗結論為 外焰溫度最高外焰溫度最高。
(3)如圖B,取一支導管,將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待另一端導管口有白煙出現(xiàn)時,再將燃著的火柴放在導管口,觀察到的現(xiàn)象為 白煙被點燃白煙被點燃,說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質是“氣態(tài)”的石蠟。
(4)如圖C,用一個大燒杯罩住一支點燃的小蠟燭,并在燒杯內(nèi)靠近頂部的位置放置適量的硫酸銅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時間后,蠟燭熄滅,并觀察到硫酸銅粉末變藍,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①結論:石蠟燃燒后生成的產(chǎn)物是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 水水。
②硫酸銅粉末的作用是 驗證水的生成驗證水的生成。
③與實驗一所示實驗相比較,圖C的實驗具有的優(yōu)點是 能夠同時檢驗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能夠同時檢驗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拓展延伸】
(5)婷婷在探究蠟燭燃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內(nèi)壁被熏黑,她反復實驗,并觀察是否有相同現(xiàn)象。婷婷這樣做的目的是 避免實驗的偶然性避免實驗的偶然性。
【考點】蠟燭燃燒實驗.
【答案】渾濁;化學;外焰溫度最高;白煙被點燃;二氧化碳;水;驗證水的生成;能夠同時檢驗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避免實驗的偶然性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87引用:5難度:0.7
相似題
-
1.關于蠟燭燃燒過程中的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石蠟是非晶體,熔化時不需要吸收熱量 B.蠟燭燃燒可能生成C、CO、CO2、H2O C.石蠟是晶體,熔化過程中溫度不變 D.蠟燭必須有棉線的蠟芯,否則不能燃燒 發(fā)布:2024/12/20 8:0:1組卷:23引用:1難度:0.7 -
2.點燃蠟燭時,實驗現(xiàn)象描述錯誤的是( ?。?/h2>
A.蠟燭燃燒放出熱量 B.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火焰分為三層,外層最亮 D.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燒杯內(nèi)壁有水珠 發(fā)布:2024/12/24 12:0:2組卷:145引用:2難度:0.7 -
3.將點燃蠟燭放在如圖1所示的密閉裝置內(nèi),燃燒至熄滅。并用氧氣濃度傳感器采集瓶內(nèi)氧氣含量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蠟燭燃燒是吸熱反應 B.氧氣濃度小于一定值時,蠟燭無法燃燒 C.蠟燭熄滅后,瓶內(nèi)氣體只有N2和CO2 D.實驗過程中,裝置內(nèi)物質的總質量不斷減少 發(fā)布:2024/12/25 13:0:1組卷:215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