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鐵廣泛應用于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
Ⅰ.部分鐵及其化合物存在如圖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和反應條件已略去),回答下列問題。

(1)a、b、c三種物質(zhì)中屬于電解質(zhì)的是
FeCl2、Fe(OH)2
FeCl2、Fe(OH)2
(填化學式)。
(2)①~⑤反應中,既是化合反應又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有
②③⑤
②③⑤
(填標號)。寫出⑤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4Fe(OH)2+O2+2H2O=4Fe(OH)3
4Fe(OH)2+O2+2H2O=4Fe(OH)3
。
(3)將e的濃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可得到紅褐色液體,該液體屬于一種特殊的分散系。該分散系中分散質(zhì)的微粒直徑為
1~100nm
1~100nm
。鑒別e的濃溶液與該分散系的方法為
丁達爾現(xiàn)象
丁達爾現(xiàn)象
。
Ⅱ.明代《徐光啟手跡》記載了以綠礬(FeSO4?7H2O)為原料制備硝酸的方法,其主要流程如圖:

(4)X為鐵的氧化物,X的化學式可能為
FeSO4分解時生成SO2和SO3,部分S元素被還原,則Fe元素應被氧化
FeSO4分解時生成SO2和SO3,部分S元素被還原,則Fe元素應被氧化
,判斷依據(jù)為
Fe2O3或Fe3O4
Fe2O3或Fe3O4

(5)③利用了濃硫酸以下性質(zhì)
bc
bc
(填標號)。
a.強氧化性
b.高沸點
c.酸性
d.脫水性

【答案】FeCl2、Fe(OH)2;②③⑤;4Fe(OH)2+O2+2H2O=4Fe(OH)3;1~100nm;丁達爾現(xiàn)象;FeSO4分解時生成SO2和SO3,部分S元素被還原,則Fe元素應被氧化;Fe2O3或Fe3O4;b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45引用:2難度:0.7
相似題
  • 1.下列有關常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關轉化,在指定條件下均能實現(xiàn)的是( ?。?/h2>

    發(fā)布:2024/10/24 8:0:1組卷:23引用:4難度:0.7
  • 2.部分含鐵物質(zhì)的分類與相應化合價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推斷不合理的是( ?。?/h2>

    發(fā)布:2024/12/10 1:30:1組卷:258引用:13難度:0.7
  • 3.FeCl3為棕褐色固體,在化工生產(chǎn)中有許多應用。
    (1)26Fe元素有54Fe、546Fe、57Fe、58Fe四種核素,它們互為
     
    ,54Fe的中子數(shù)為
     
    ,1個56Fe原子的質(zhì)量是
     
    。
    (2)書寫利用單質(zhì)反應制備氯化鐵的化學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
     

    (3)氯化鐵溶于水后,電離方程式為
     
    。檢驗氯化鐵溶液中的溶質(zhì)負離子的操作、現(xiàn)象和結論是:
     
    。
    (4)將少量飽和FeCl3溶液分別滴加到下列物質(zhì)中,得到三種分散系甲、乙、丙。用紅色水平分別照射分散系甲和丙,現(xiàn)象的差異為:
     
    。向丙中加入少量稀鹽酸,會出現(xiàn)和乙中相同的現(xiàn)象,原因是:
     
    。

    (5)5.410g氯化鐵晶體(FeCl3?6H2O)與100mLAgNO3溶液恰好完全沉淀,則AgNO3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
     
    。
    (6)若用氯化鐵晶體(FeCl3?6H2O)配制100mL1.000mol?L-1FeCl3溶液,下列會造成所配溶液物質(zhì)的量濃度偏高的是
     
    。(雙選)
    A.定容時,俯視凹液面最低點
    B.轉移時,有少量液體濺出
    C.FeCl3晶體已部分失水
    D.燒杯、玻璃棒未洗滌
    (7)將飽和氯化鐵溶液與小蘇打溶液混合時,會產(chǎn)生紅褐色沉淀和一種無色無味且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則該氣體在標況下的密度為
     
    。(保留三位小數(shù))

    發(fā)布:2024/10/7 9:0:2組卷:33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