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袁隆平團隊培育的進行自花傳粉“超級稻”畝產1365公斤,創(chuàng)下了我國雙季稻產量新高。
Ⅰ研究發(fā)現(xiàn)水稻的 7 號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 Dd 與水稻的產量相關,D 基因控制高產性狀,d 基因控制低產性狀。水稻至少有一條正常的7 號染色體才能存活。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兩株染色體異常稻(體細胞染色體如圖1所示),請據(jù)圖1分析回答:
突變基因 | Ⅰ | Ⅱ | Ⅲ |
堿基變化 | C→CG | C→T | CTT→C |
蛋白質 | 與野生型分子結構無差異 | 與野生型有一個氨基酸不同 | 長度比野生型明顯變短 |
染色體結構變異
染色體結構變異
,請簡要寫出區(qū)分該變異類型與基因突變最簡單的鑒別方法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區(qū)分
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區(qū)分
。(2)已知植株甲的基因型為Dd,若要確定D基因位于正常還是異常的7號染色體上,請試用最簡單的方法設計實驗證明D基因的位置(請寫出雜交組合預期結果及結論)
①
讓甲植株自交產生種子
讓甲植株自交產生種子
,將種子種植后觀察子代植株的產量,統(tǒng)計性狀分離比;②若子代均為
高產植株
高產植株
,D 基因在 7 號正常染色體上;若子代高產植株:低產植株為 2:1,D 基因在 7 號異常染色體上;(3)經實驗確定基因D位于異常染色體上,以植株甲為父本,正常的低產植株為母本進行雜交,子代中發(fā)現(xiàn)了一株植株乙。若植株乙的出現(xiàn)是精子異常所致,則具體原因是
MⅠ后期,同源染色體未分離,移向一極
MⅠ后期,同源染色體未分離,移向一極
。(4)若D位于異常染色體上,若讓植株甲、乙進行雜交,假設產生配子時,三條互為同源的染色體其中任意兩條隨機聯(lián)會,然后分離,多出的一條隨機分配到細胞的一極,則子代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
高產:低產=8:3
高產:低產=8:3
。Ⅱ水稻葉片寬窄受細胞數(shù)目和細胞寬度的影響,為探究水稻窄葉突變體的遺傳機理,科研人員進行了實驗??蒲腥藛T利用化學誘變劑處理野生型寬葉水稻,可誘發(fā)野生型水稻基因突變,獲得水稻窄葉突變體。
(1)測定窄葉突變體和野生型寬葉水稻的葉片細胞數(shù)目和單個細胞寬度,結果如圖2所示。該結果說明窄葉是由于
細胞數(shù)目減少
細胞數(shù)目減少
而不是單個細胞寬度變窄所致。(2)將窄葉突變體與野生型水稻雜交,F(xiàn)1均為野生型,F(xiàn)1自交,測定F2水稻的(單株)葉片寬窄,統(tǒng)計得到野生型118株,窄葉突變體41株,據(jù)此推測窄葉性狀是
隱性
隱性
性狀。(3)研究發(fā)現(xiàn),窄葉突變基因位于2號染色體上??蒲腥藛T推測2號染色體上已知的三個突變基因可能與窄葉性狀出現(xiàn)有關。這三個突變基因中堿基發(fā)生的變化如表所示。
由表推測,基因Ⅰ的突變沒有發(fā)生在
密碼子對應
密碼子對應
序列,該基因突變不會
不會
(填“會”或“不會”)導致窄葉性狀?;颌笸蛔兪沟鞍踪|長度明顯變短,這是由于基因Ⅲ的突變導致翻譯提前終止
翻譯提前終止
。(4)隨機選擇若干株F2窄葉突變體進行測序,發(fā)現(xiàn)基因Ⅱ的36次測序結果中該位點的堿基35次為T,基因Ⅲ的21次測序結果中該位點均為堿基TT缺失。綜合上述實驗結果判斷,窄葉突變體是由于基因
c
c
發(fā)生了突變。a.Ⅱ
b.Ⅲ
c.Ⅱ和Ⅲ同時
【考點】生物變異的類型綜合.
【答案】染色體結構變異;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區(qū)分;讓甲植株自交產生種子;高產植株;MⅠ后期,同源染色體未分離,移向一極;高產:低產=8:3;細胞數(shù)目減少;隱性;密碼子對應;不會;翻譯提前終止;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36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下列各項措施中,能夠產生新基因的是( ?。?/h2>
發(fā)布:2024/12/31 2:30:2組卷:80引用:18難度:0.9 -
2.番茄的抗?。≧)對感病(r)為顯性,高稈(D)對矮稈(d)為顯性,控制上述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為獲得純合高稈抗病番茄植株,研究人員采用了如圖所示的方法.據(jù)圖分析,正確的是
( ?。?br />發(fā)布:2024/12/30 21:30:1組卷:50引用:4難度:0.7 -
3.通常四倍體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高于野生型青蒿(二倍體,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為18)中青蒿素的含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h2>
發(fā)布:2024/12/24 8:0:2組卷:42引用:4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