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章節(jié)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更多>>
![]() |
分層作業(yè)
助力雙減
夯實基礎
人教部編版
瀏覽次數:2159
更新:2025年02月14日
|
![]() |
分階訓練
循序漸進
單元測試
穩(wěn)步提升
瀏覽次數:258
更新:2025年02月12日
|
1891.《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這是一封義正詞嚴、情感強烈的信,體現了雨果先生正義的立場和愛憎分明的情感。其中反語手法的運用尤其精彩。請你運用反語的修辭手法描寫一種心情。(200字左右)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3難度:0.51892.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題目。
樹
一棵樹,一棵樹
彼此孤離地兀立著
風與空氣
告訴著它們的距離
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
它們的根伸長著
在看不見的深處
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
【注】本詩寫于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階段。
(1)關于這首詩和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托物抒情詩,詩歌以點帶面,小中見大,在冷靜的客觀描述中寄寓了豐富的思想內容。
B.“風與空氣/告訴著它們的距離”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把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關系寫得生動感人,而且人格化了。
C.這首詩主要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地面上樹的間隔、地面下根的糾纏,體現了革命者的心緊密相連的特點。
D.這首詩運用了象征的手法,用樹的生存景觀象征了當時的社會景觀,兩種景觀相通的紐帶是表面上孤離兀立,實質上團結一致。
(2)小州讀了《艾青詩選》中的《樹》,寫了一段讀書筆記,請你根據詩意把它補充完整。
讀詩歌《樹》,覺得是一首寫景狀物詩,描寫根須纏在一起,樹干彼此獨立的兩棵樹。再讀詩歌發(fā)現:雖然從表面看,樹與樹之間沒有聯(lián)系,但“在泥土的覆蓋下”,根須是糾纏在一起的,這就給我們啟示: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338引用:10難度:0.61893.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各小題。
背書是寫作的基本功
梁衡
語文學習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為最基本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書。
一切知識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語文學習更是如此。要達到一般的閱讀、書寫水平,你總得記住幾千個漢字;要進一步使文字自然、流暢、華麗、優(yōu)美,你就得記住許多精詞妙句;如要再進一步使文章嚴謹、生動、清晰、新奇,你就得記住許多體式、結構。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樣,只有肚子里滾瓜爛熟地裝上幾十篇范文,才能循規(guī)為圓,依矩成方,進而方圓自如,為其所用。至于文章內容的深淺,風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養(yǎng),又當別論。
當然,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便于記憶,所以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時要盡量講清字、詞、文章的含義。但遺憾的是人腦的生理規(guī)律正好相反,年輕時長于記憶,稍長時長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記便會“失之東隅”。因此有必要少時先背誦記憶一些優(yōu)秀詩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國古代的幼兒語文教學多用此法,現在國外教育也很注意這點。蘇聯(lián)在小學低年級教材中就加進普希金的詩歌,讓學生背誦。這種知識的積累方法,好比先貯存上許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種,自然會著。前不久,我在娘子關看瀑布,那飛泉后的半壁山上長滿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隨風擺動。我觀察良久,總難對眼前景物加以描繪。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記》里“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描寫何其傳神!當初對柳文只是記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現在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印證,便立即融會貫通。這有點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進草去,它閑時臥在樹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來,也是不會反芻出新養(yǎng)分的。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边@文章之“炊”,就是從字、詞、句之“米”組成的。要使自己的語言準確、生動,便要有足夠的后備詞句來供選擇,這就要記要背。比如那鳥的動作吧,小時作文只須一個“飛”字,就全部解決。后來背的詩多了,腦子里記下許多:燕剪春風、鷹擊長空、雁橫煙渚、鶯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這種情況,那筆握在手里,卻晃來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筆干得流不出墨一樣,其實是腦子里干得想不出恰當的詞。這時就更恨當初記得少。
強調背和記,決不是限制創(chuàng)造,文學是繼承性很強的,只有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可能進一步創(chuàng)新。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作。宋詞人秦觀的“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就是從隋煬帝楊廣“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的詩中化來;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則脫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澤東詩詞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試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裝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詞麗句,決不可能即席揮就那篇《滕王閣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讀前人文章的基礎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詞、借句,還能借氣、借勢,翻出新意。文章相因,從司馬遷到韓愈、柳宗元,再而蘇軾、歐陽修,總是在不斷地學習,創(chuàng)造,再學習,再創(chuàng)造。你看,人們現在不是多記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楊、庾、等前人的舊作嗎?這正說明文學在繼承中前進。我們應該多記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詩文,好去提高語文水平,到時也會壓倒秦觀、王勃的。
(1)文章是從哪四個方面論述中心論點的?請概括。
(2)簡要分析文章第④自然段的論證過程。
(3)文章語言不乏生動之處,請從第③自然段中列舉一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4)從作者的觀點出發(fā),你認為語文學習在多背的同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215難度:0.31894.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題。
最后的老師 ①他在小河那邊,看著最后一名學生走過,才緩緩地回到山上。學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著十多個村莊,有的在山的東邊,有的在山的西邊。山上的學校成為這山區(qū)保留的最后一所學校,他也是這里最后一名老師。他走路的時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頭發(fā)開始花白,眼睛開始老花。他回到學校,這里很安靜,那棵核桃樹上的老鐘在秋風中微微擺動,幾間破舊的教室窗口已經破落,釘在上邊的透明塑料布被風吹得嘩嘩作響。
②她是他的學生,看見他回來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飯:“老師,您吃飯。”晚飯極其簡單,碗里是剛剛熬好的玉米粥,兩個窩窩頭放在盤子里,還有一個盤子盛著腌制的蘿卜干。他拿起窩窩頭,把蘿卜干夾進窩窩頭里,然后用力擠壓,把蘿卜干擠到中間,他就開始啃著。他吃得很香,窩窩頭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來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邊,那邊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著衣服。月兒出來了,她有節(jié)奏的搓洗動作在月色中很優(yōu)美。
③他走過來,蹲在她身邊,用山藥紙卷煙,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煙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機點著。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轉過臉看他說:“老師,我明天就要回城了。這里還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來的時候給您捎來?!彼曋炷?,深邃的夜空星光燦爛,山里的風開始有些涼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來,你看看,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馬上就要入冬,我想讓他們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彼戳怂谎郏骸拔艺f的是您,以后怎么辦?這里的教學點就要撤掉了?!?br /> ④他抬起頭看著這所學校,學校在半山上,已經顯得非常孤獨,想了想說:“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個月少幾百塊錢,我還是留在這里,那些娃想在這里上學,我還會教他們?!彼坪跸胝f什么,稍停了停后,說:“上級的意思是,讓這些學生都去中心小學上學去?!?br /> ⑤他看著她。她也是從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親自送出去的學生,現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長。她此次來,目的是想說服老師。她在這里待了幾天,但不知道怎樣開口,這里的學生已經把老師當自己的親人。自己當年何嘗不是這樣?老師的腿就是為了背自己過河,摔倒弄傷的。她記得清清楚楚,那場暴風雨中,老師撐在水里,不讓自己下來,咬著牙掙扎著蹚水。小河里流淌著老師的血液,從那以后,老師的腿就瘸了。
⑥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學點,他也是全縣最后一位代課老師。作為教育局長,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資源,把山里的孩子們送到城鎮(zhèn)里上學。為了這個她認為最得民心的計劃,她撤掉幾十個教學點,這個也是最后要撤銷的教學點??墒亲枇碜岳蠋煛@是她的恩師。她決定親自前來勸說,甚至已經給老師考慮好了,讓他在教育局當傳達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來到這里,看到了二十年沒有改變的教學點,還是老樣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師也蒼老了許多,但老師還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領著這里的娃們朗讀課文。她來的時候,發(fā)現自己欠缺什么,她決定住下來,她很想改變這里的狀況。她覺得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在這里,她見到了送孩子們上學的老鄉(xiāng)。老鄉(xiāng)看見她回來了,籃子里裝滿山貨,大家圍在一起,問長問短。她是鄉(xiāng)親們的驕傲,大家聚在一起,回憶起她在學校時的往事。老師坐在一邊,聽著大家對她的稱贊。她聽著低著頭不知道說什么好。是的,她是從這里走出來的學生,但是她給這里帶來了什么呢?她很難開口說自己是來撤銷這個教學點的。大家都說,如果沒有這個教學點,去鎮(zhèn)里的小學拼校,路途這么遠,娃們都還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擔驚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這是縣委的決定,也是自己拍著胸脯打保票的,更是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來啊。她非常為難,看著恩師艱苦的生活,看到這座破敗的學校,她流淚了。她第一次燒火做飯,第一次蹲下來搓洗衣服,這都是她能夠為老師做的。可是,除了這個,她還能做什么?
⑨她離開這里的時候,老師送她經過那條小河。她緩緩地過河了,他依舊和平常一樣,默默地目送她離開。
(選自《2017年中國微型小說精選》,有刪改)(1)小說中的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2)簡要分析文中劃線句的作用。
(3)這篇小說意蘊豐富,主題深刻,請談談你的理解。
(4)小說結尾并未交代山區(qū)的最后這個教學點是否被撤銷,你認為結果會怎樣?結合全文,說說你的理由。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999難度:0.11895.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一)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張岱《湖心亭看雪》) (二)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列子》)(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①湖中人鳥聲俱絕
②鍾子期輒窮其趣
(2)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3)張岱是如何用白描手法寫雪景的?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
(4)語段(一)(二)表達的感情有哪些相同處?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467引用:2難度:0.51896.學習了《敬業(yè)與樂業(yè)》一文后,同學們一致認為,作為新時代的中學 生必須“愛學樂學”,將來才能為社會多作貢獻。為此,他們決定以“無悔的青春”為題,召開一次主題班會。
(1)請你為班會的主持人設計一段開場白。(70字之內)
(2)仿照下列畫線的句子續(xù)寫兩句話。
敬業(yè)即是責任心。人不能沒有責任心,就像小鳥不能沒有翅膀,地球不能沒有太陽。人不能沒有責任心,就像
(3)有人說,當今社會,休閑已是提升人們生活質量、刺激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而梁啟超老先生說的“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應該過時了。請你反駁這種觀點。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36難度:0.81897.語言運用——修改病句。
①遵義的夏天是美麗的城市。
修改意見:
②在這次“長征故事進校園”主題活動中,讓我們了解到更多革命先烈的事跡。
修改意見: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83引用:3難度:0.71898.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行路難(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1)“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詩運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2)詩歌最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50引用:3難度:0.71899.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書評,完成下列各題。
讀書有方法也是一門藝術
劉永紅
①目前,全民閱讀已經蔚然成風,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一方面離不開品種豐富、質量上乘的各類優(yōu)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雖然我國每年出版的圖書多達三四十萬種,然而能夠指導廣大讀者如何讀書的有用、實用、好用的閱讀指導類圖書并不多,作為《新華文摘》雜志讀書與傳媒專欄編輯,我萌生了策劃出版一本關于名家大師漫談讀書的小書的念頭。
②《讀書的方法與藝術》集中收錄了魯迅等24位名家大師漫談讀書的美文,這些美文,或論述讀書的重要性,或講述自己的讀書經歷,或談論讀書的方法,或分享讀書的感受與體會,內容豐富,可讀性很強。
③讀書是有方法的。讀書的首要問題是讀什么書的問題,不妨擷取以下諸位名家大師,且看他們怎么說。樓宇烈先生認為,我們現在讀書,如果從中國傳統(tǒng)的圖書分類來講,那就是經史子集都要讀一點,不能只讀這個不讀那個。陳平原先生認為,讀書一要讀沒有實際功用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二要關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連的現當代文學,三是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做底色,不至于讀死書,讀書死。易中天先生認為,讀書如擇偶,要學會選書,先要多讀書,所謂現千劍而后識器。無獨有偶,朱光潛先生也曾說過:“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復雜,風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鑒別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觀之,讀書要盡量廣博,要讀經典作品,精挑細選,不能太功利。
④解決了讀什么書的問題,我們才真正進入了怎樣讀書的問題。魯迅先生認為,讀書至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職業(yè)的讀書,譬如升學、備課等與飯碗有關的讀書;另一種是嗜好的讀書,沒有任何功利目的讀書。嗜好的讀書就如游公園,可以隨著自己的個人興致來去,但是,職業(yè)的讀書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把書讀活。周國平先生將自己讀書的特點歸納如下:第一個是“不務正業(yè)”;第二個是“不走彎路,直奔大師”;第三個是“不求甚解,為我所用”。關于讀書的方法,胡適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馮友蘭先生將自己的讀書經驗與方法總結為四點: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劉堂江曾經研究過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讀書方法,巴金的讀書方法是“回憶法”,即靜坐在那里回憶自己曾經讀過的書,屬于讀書而無書;夏丏尊的讀書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讀的文章或者書籍為出發(fā)點,向四面八方蔓延,將內容相關的書聯(lián)系起來讀;秦牧的讀書方法是“鯨吞牛食法”,“鯨吞”指的是泛讀,“牛食”指的是精讀,兩者互相結合,調配得當。由是觀之,讀書要講究方法,做到活學活用。
⑤讀書更是一門藝術。讀書產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覺,可以帶給讀書人一種優(yōu)雅和風味。譬如,楊絳先生把讀書比作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弊骷耶吺缑粽J為,讀書的感覺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滿漢全席,為大享樂;有些像睡,讀完名著仿佛從酣然夢幻中醒來,重又生機盎然;有些像搏斗,我們在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發(fā)出從未有過的力量。
⑥正如該書封面上那幅版畫:一本打開的書與一杯熱騰騰的咖啡,這是本透著一股書香味,散發(fā)著一絲書卷氣的裝幀雅致的好書?!蹲x書的方法與藝術》對當今的全民閱讀,尤其是青少年的閱讀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養(yǎng)成、閱讀方法掌握、閱讀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年輕人掌握了讀書的方法與藝術,才能正確開啟閱讀之旅,實現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傳統(tǒng)紙質閱讀日益式微的當下,如何讓年輕人多一份書卷氣,多一點書香味,我想,這也是書香社會構建并永遠延續(xù)下去的關鍵之處。
(選自2017年9月7日《新華網》,有刪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第①段在文章結構上有何作用?
(3)作者在第④段列舉大量事例,是否累贅?為什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讀書的方法與藝術》是一本透著書香味的好書,有很強的可讀性。
B.易中天、朱光潛一致認為,讀書之法,應先博覽群書,而后鑒別選擇。
C.讀書是一種美好享受,也是一種藝術熏陶,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D.只要年輕人掌握了讀書的方法與藝術,多一份書卷氣,就能構建書香社會。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243引用:6難度:0.51900.為安全及時地把生辰綱送到東京,楊志一路上對軍健們打罵不斷。對楊志打人行為分析不當的是 ( ?。?/h2>
A.楊志鞭打軍健,是他一意孤行,蠻橫不講理的性格特點的反映。 B.楊志鞭打軍健,是激化他與軍健矛盾的重要原因。 C.楊志鞭打軍健是因為他不滿軍健們的言行。 D.楊志鞭打軍健趕路,一面在于使生辰綱安全送到東京,一面也在為自己升官努力。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21引用:3難度:0.8
![login](http://img.jyeoo.net/images/root/visitor-fixe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