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3課 我愛這土地》2023年同步練習卷(7)

發(fā)布:2024/10/11 9:0:2

一、基礎知識

  • 1.朗讀課文《我愛這土地》,給帶點的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洶yǒng
     
     
    fǔ爛
     

    組卷:24引用:2難度:0.9
  • 2.文學常識填空。
    《我愛這土地》選自《
     
    》,作者
     
    ,原名
     
    。代表作《
     
    》,這首詩奠定了他詩歌的基本藝術特征和他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被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組卷:333引用:5難度:0.9

三、閱讀

  • 6.閱讀《樹》,然后答題。

    艾 青
    一棵樹,一棵樹
    彼此孤離地兀立著
    風與空氣
    告訴著它們的距離
    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
    它們的根伸長著
    在看不見的深處
    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
    (1940年春)
    (1)作者艾青,原名
     
    ,現(xiàn)代著名
     
    ,他出版的第一部詩集是《
     
    》.他的詩作運用
     
    化的
     
    詩體,抒發(fā)思想感情,語言樸素清新。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
     
    年春天,那時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艱苦的相持階段,中華民族正日益走向精神的
     
    。
    (3)對這首詩賞析不當?shù)囊豁検?!--BA-->
     

    A.《樹》的開頭“一棵樹,一棵樹”,采用反復的手法,著意強調和突現(xiàn)一棵棵“樹”的形象。
    B.“彼此孤離地兀立著”反映了中華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現(xiàn)象。
    C.詩的第二段,由“彼此孤離地兀立著”的形象,進行相反聯(lián)想,慧眼獨具,“在看不見的深處”,看到“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
    D.“根須糾纏在一起”象征中華民族正在團結并凝聚成堅強的力量。
    E.這首詩采用的是“比”的手法,是把具體的人和物相比。
    (4)對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詩,詩歌以點帶面,小中見大,在冷靜的客觀描述之中,寄寓了豐富的思想內容
    B.這首詩運用象征手法,用樹的生存景觀象征了當時的社會景觀,兩種景觀相通的紐帶是表面上孤離兀立,實質上團結一致。
    C.“風與空氣/告訴著它們的距離”運用擬人的手法,把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關系寫得生動可感,而且人格化。
    D.全詩用具體可感的形象,表現(xiàn)極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給人以多方位,多層次的啟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組卷:97引用:5難度:0.5
  • 7.閱讀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煤的對話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萬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萬年的巖石里
    你的年紀——
    我的年紀比山的更大
    比巖石的更大
    你從什么時候沉默的?
    從恐龍統(tǒng)治了森林的年代
    從地殼第一次震動的年代
    你已死在過深的怨憤里了么?
    死?不,不,我還活著——
    請給我以火,給我以火!
    (1)這是一首含義深刻的詠物詩,這首詩寫了發(fā)生在
     
     
    之間的對話。詩所詠的實質上不是
     
    ,而是
     
    ;詩贊揚的是
     
    的精神。
    (2)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1937年春天,正是中華民族處于危急存亡的關頭。請你結合時代背景和煤的特點,簡單分析一下煤和我們的民族有什么共同之處。
    (3)結合這首詩的主旨,說說詩人為什么以煤作意象?

    組卷:20引用:2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