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廣東省東莞市中堂星晨學校七年級(下)開學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5/1/2 9:30:3
一.選擇題(每題3分,25題,共75分)
-
1.歷史教師在介紹我國某一原始人類時,提到“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20萬年,已經(jīng)會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此原始人類應該是( ?。?/h2>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 組卷:157引用:101難度:0.9 -
2.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過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h2>
A.火的使用 B.農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 C.能建造房屋 D.使用陶瓷 組卷:80引用:72難度:0.9 -
3.中國地方地名的來歷都有其歷史的根源。涪陵的“涪”字來取自涪江,那么和“陵”有關的是( ?。?/h2>
A.秦始皇陵 B.巴王陵 C.巴蔓子陵 D.明十三陵 組卷:2引用:1難度:0.9 -
4.《荀子》載: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迸c“立七十一國”相關的制度是( ?。?/h2>
A.世襲制 B.禪讓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組卷:77引用:76難度:0.9 -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贝寺?lián)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分別發(fā)生在( ?。?/h2>
A.春秋和戰(zhàn)國 B.秦朝和春秋 C.秦朝和戰(zhàn)國 D.秦初和漢初 組卷:47引用:91難度:0.7 -
6.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富強。”這段材料不能說明(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變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C.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富民強 D.商鞅變法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組卷:98引用:72難度:0.9 -
7.如圖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證商鞅變法的哪一項措施( ?。?/h2>
A.獎勵軍功 B.統(tǒng)一度量衡 C.獎勵生產(chǎn) D.推行縣制 組卷:186引用:54難度:0.9 -
8.追求與建立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墨子思想中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主張是( ?。?/h2>
A.“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 B.“兼愛”、“非攻” C.“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D.“仁者愛人”、“為政以德” 組卷:28引用:39難度:0.7 -
9.秦始皇采納李斯“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的建議,在地方上推行( ?。?/h2>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廠衛(wèi)制 組卷:96引用:24難度:0.9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2小題,26題12分,27題13分,共25分.)
-
26.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對于如何管理國家,特別是如何解決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歷代帝王都很重視的一個問題。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的一次慶功宴上對群臣說:“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諸侯”。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如圖
材料三:漢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諸侯王,目的是讓他們鎮(zhèn)守四海,拱衛(wèi)天子。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諸侯王逐漸在封國內各自為政,不聽天子詔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禮儀車架,時刻圖謀舉兵奪取皇位。
--引自教材
請回答:
(1)從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認為春秋戰(zhàn)國以來,天下戰(zhàn)爭不斷的根源在于西周實行的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認識,秦始皇實行了什么制度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2)材料二反映的事件發(fā)生于何時何地,其主要領導人物是誰?使該朝滅亡的人又是誰?
(3)發(fā)生材料二中的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西漢時期國家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漢武帝又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組卷:7引用:3難度:0.5 -
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甚為難。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引自《魏書》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鮮卑貴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勢力強大……所以在舊都平城,改革的進一步發(fā)展必然會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經(jīng)濟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風雪,風沙常起……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難以適應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還有從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言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各宜深戒”。
──《資治通鑒》
請回答:
(1)材料一中“魏主”是誰?他決定將都城遷到哪里?
(2)依據(jù)材料二,你認為遷都的目的是什么?
(3)說明材料三“北語”、“正音”各指什么?
(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組卷:21引用:3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