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廣東省揭陽市高三(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2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先秦時期是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生期,奠定了此后幾千年中華文化發(fā)展的基礎??脊虐l(fā)現(xiàn)證實,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經(jīng)歷了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中華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漸成形,國家由此誕生,“大同”社會理想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價值追求逐漸深入人心。
          秦漢至宋元時期是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期,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這個時期走向成熟并邁向新的高峰。中央集權(quán)制度的形成、郡縣制度的推廣、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動中國傳統(tǒng)社會形成國家治理的基本形態(tài),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長期延續(xù)和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和文化支撐,貫穿其中的價值主線是對“大一統(tǒng)”的堅定追求。與此同時,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張、協(xié)和萬邦的天下觀等,也在實踐中得到豐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統(tǒng)”的歷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傳,民族英雄史不絕書。
          明清以降是中華文化的轉(zhuǎn)型期,形成了具有深遠影響的豐厚遺產(chǎn)。這個時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積淀愈益深厚,“大一統(tǒng)”趨勢愈益強化,新生社會因素愈益彰顯。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全新歷史變局的出現(xiàn)和中國人民的抉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面對新的時代變革,中華民族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甘沉淪、前赴后繼、浴血奮斗,最終找到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積聚的愛國情懷、創(chuàng)造活力被激發(fā)出來并發(fā)揚光大,古老的中華文化從此獲得歷史性新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歷史從來都不是冰冷的過去,相反,我們一直生活在歷史進程中。今天的現(xiàn)實既是對歷史的繼承,同時又是通向未來的起點。缺乏歷史關懷、歷史自覺的民族,不可能擁有遠大的未來。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堅定對我們民族歷史文化、歷史道路的自信,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
    (摘編自高翔《中國歷史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材料二:
          學術發(fā)展的實踐證明,跨學科、多學科相結(jié)合、相融合是實現(xiàn)學術水平提高和學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例如,近年來關于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中華民族形成與發(fā)展、中國歷史發(fā)展道路等重大課題的研究,都是多學科相融合而向前推進的。這些重大研究課題的推進和突破也帶來了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因此,創(chuàng)設一些能夠反映新時代要求的重大融合發(fā)展研究課題,并對融合發(fā)展作出機構(gòu)、體制機制上的安排,有利于推動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fā)展,從而為構(gòu)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作出貢獻。
          推動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fā)展,需要在融會貫通上下功夫。事實上,所謂學問,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知識的系統(tǒng)化。知識的系統(tǒng)化與對材料的融會貫通、對問題的融會貫通是緊密相關的。為此,首先要加強材料與問題的融會貫通。推動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fā)展,涉及不同學科的材料與問題,既要在整理材料上做到融會貫通,也要在思考問題時把相關聯(lián)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一并考慮,還要把問題與材料融為一體,建立各個知識領域互相間的正確聯(lián)系。要想使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fā)展并形成重大成果,必須把不同歷史學科的材料與問題融會貫通起來。
          做到融會貫通,需要遵循歷史與邏輯的有機統(tǒng)一,使歷史的方法和邏輯的方法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真正科學的理論必然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反映,是思維邏輯與歷史進程的高度統(tǒng)一。
          只有真正做到歷史與邏輯有機統(tǒng)一,才有可能貫通古今,使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fā)展形成的研究成果有思想穿透力,能夠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
    (摘編自王震中《以融合發(fā)展推動史學創(chuàng)新》)材料三:
          從學科上看,漢語言文字研究縱向分成了古代漢語、近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近年又有人分出“當代漢語”;橫向分成了漢字、語音、語法、詞匯、方言等。這樣的學科分類自有產(chǎn)生的原因和現(xiàn)實意義,但從學術研究來看,研究者如果僅專注于某一個領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學科整體發(fā)展而言弊端頗多。事實上,做好漢語言文字研究,要突破學科過于細分的制約。中國古代學術研究講求貫通,“文史哲”不分家,因為研究對象往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以《左傳》為例,我們很難區(qū)分它是史學著作、哲學著作還是文學著作,因為它既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先秦的哲學思想,又是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還是十分重要的漢語研究材料。突破界限、融合發(fā)展應成為漢語言文字研究的一個努力方向。從大的方面說,不論是歷史、哲學、文學還是語言文字,都是對同一文獻材料的研究,而這同一文獻本是一個有機整體,它的各個組成部分是彼此依存的;從小的方面說,無論是漢語還是漢字,都是有限的要素依據(jù)一定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則構(gòu)成的,是有著內(nèi)在嚴密邏輯的系統(tǒng),系統(tǒng)內(nèi)各要素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而不是孤立存在和發(fā)展的。把某個方面、某類要素孤立成單一對象進行研究,難以對其有深層次的認識,更不可能做到全面把握。因而,推動漢語言文字研究向縱深發(fā)展,需要廣大研究者在深耕自己核。研究領域的前提下,致力于實現(xiàn)學科內(nèi)部縱橫的貫通和相鄰學科的貫通。只有以貫通的方法推進漢語言文字研究,才能催生更多學術增長點。
    (摘編自王貴元《努力開創(chuàng)漢語言文字研究新局面》)(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脈絡清晰,先秦是其創(chuàng)生期,秦漢至宋元時期“大一統(tǒng)”的價值追求逐漸形成并成為主線。
    B中華文化生命力頑強,即使在歷史的變革中也表現(xiàn)出強大的創(chuàng)新力,在古老中煥發(fā)新生,不斷發(fā)展。
    C.研究中華文化,需要我們有整體的意識,尊重歷史的客觀,講求邏輯的準確,綜合使用各種研究方法。
    D.對中華文化的研究,基于研究對象的綜合性,我們摒棄了“細分學科”的做法,從而提升了研究的縱深程度。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離開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與世代的沿襲,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
    B.歷史從來都不只是對過去的回顧,只有自覺地關懷歷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C.基于學問本身就是知識的系統(tǒng)化,我們推動歷史學科的發(fā)展就要注重學科的融合。
    D.在史學的創(chuàng)新過程中,尊重歷史是前提,正確運用邏輯方法是路徑,兩者缺一不可。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三觀點的一項是
     

    A.進行漢語言文字的研究,需要一些基礎學科的知識作為支撐,我們要學習一些訓詁學、古文字學、歷史地理學、古代哲學等學科知識。
    B.在對唐詩進行研究時,我們需要結(jié)合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創(chuàng)作風格,并從詩歌的構(gòu)思、遣詞、技法等各方面切人,方能把握其中的奧妙。
    C.在語文課堂開展《史記》整本書閱讀時,老師整合各類史料及相關文學評論,為學生搭建學習框架,讓學生在“史中學”、在“文中學”。
    D.費孝通先生在進行了大量的社會調(diào)查和文獻研究之后,又結(jié)合自身扎實的學術知識,經(jīng)過長時間的努力,完成了學術著作《鄉(xiāng)土中國》。
    (4)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有哪些新的要求?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概括。

    組卷:5引用:4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你在大霧里得意忘形
    鐵凝
          ①那時的清晨我在冀中鄉(xiāng)村,在無邊的大地上常看霧的飄游、霧的散落??挫F是怎樣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凍土,看由霧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樣濕潤著農(nóng)蒙的墻頭和人的衣著面頰。霧使簇簇枯草開放著簇簇霜花,只在霧落時橘黃的太陽才從將盡的霧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瓏剔透起來,于是不論你正做著什么,都會情不自禁地感謝你擁有這樣一個好的早晨。
          ②后來我在新遷入的這座城市度過了第一個冬天。不知什么原因,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霧。城市因為有了霧,會即刻實在地不知所措起來。路燈不知所措起來,天早該大亮了,燈還大開著;車輛不知所措起來,它們不再是往日里神氣活現(xiàn)的煞有介事,大車、小車不分檔次,都變成了蠕動,城市的節(jié)奏便因此而減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來,早晨上班不知該乘車還是該走路,此時的乘車大約真不比走路快呢。
          ③我在一個大霧的早晨步行著上了路,我要從這個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選擇了一條僻靜的小巷一步步走著,我慶幸我對這走的選擇,大霧引我走進了一個自由王國,一切嘈雜和一切注視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內(nèi)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氣派,這氣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長征一般的艱辛。
          ④為何不作些騰云駕霧的想象呢?假如沒有在霧中的行走,我便無法體味人何以能駕馭無形的霧。一個“駕”字包含了人類那么多的勇氣和主動,那么多的浪漫和瀟灑。霧能被你步履輕松地駕馭,這時你駕馭的又何止是霧?你分明在駕馭著霧里的一個城市,霧里的一個世界。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對比呢?黑夜也能阻隔嘈雜和注視,但黑夜同時也阻隔了你注視你自己。只有大霧之中你才能夠在看不見一切的同時,清晰無比地看見你的本身。
          ⑤于是這阻隔、這駕馭、這單對自己的注視就演變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暫時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間訓誡,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⑥我開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個老太太趕集:腳尖向外一撇,腳跟狠狠著地,臀部撅起來;再走他一個老頭趕路:雙膝一彎,兩手一背一一老頭走路是兩條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個小姑娘上學:單用一只腳著地轉(zhuǎn)著固兒地走;走他一個秧歌步;胳膊擺起來和肩一樣平,進三步退一步;走個跋山涉水,走個時裝表演,走個青衣花衫,再走一個肚子疼。推車的、挑擔的、背筐的、閑逛的,都走一遍還走什么?何不走個小瘋子?舞起雙手倒著一陣走,正著一陣走,側(cè)著一陣走。最后我決定走個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魯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劉伶吧……原來醉著走才最最飄逸,這富有韌性的飄逸使我終于感動了我自己。
          ⑦我在大霧里醉著走,直到突然碰見迎面而來的一個姑娘--你,原來你也正踉蹌著自己。感謝大霧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備,感謝大霧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繼續(xù)古怪著自己擦肩而過,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濕潤都朦朧。剎那間你和我就同時消失在霧里。
          ⑧當大霧終于散盡,城市又露出了她本來的面容。路燈熄了,車輛撒起了歡兒,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隊。我也該收拾起自己的。思和步態(tài),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樣,“正確”地走著奔向我的目的地。
          ⑨但大霧里的我和大霧里的你卻給我留下了永遠的懷念,只因為我們都在大霧里放肆地走過。也許我們終生不會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視霧中一個突然的非常的我,一個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視這樣的相遇,或許還在于它的毫無意義。
          ⑩然而意義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義?人生又能有幾回忘形的得意?
    ?你不妨在大霧時分得意一回吧。當你忘形地駕著大霧沖我踉蹌而來,大霧里的我會給你最清晰的祝福。
    (選自《鐵凝文集》,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前兩段描寫了冀中鄉(xiāng)村與城市的霧景,既展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霧景的特征,也表達了作者對兩種霧不一樣的感覺。
    B.作者用“駕”字來形容自己在霧中行走時的狀態(tài),與在霧中“不知所措”的人們相比,顯得輕松而無拘束,真爽快。
    C.“我”在霧中“得意忘形”地演繹著不同的角色,在稀奇古怪的走姿中,忘記了訓誡,尋找到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D.霧中的姑娘也在“踉蹌”中行走,作者與她就像是鏡子內(nèi)外的影像,兩人都仿佛從對方看到了自己,心照不宣地走開。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②段,作者觀察細致,運用比擬,生動展現(xiàn)了大霧讓城市運轉(zhuǎn)忽然改變的場景,為“我”的“得意忘形”埋下伏筆。
    B.文章第⑥段,作者以一句“我開始稀奇古怪地走”為總起,在自己走出的各種不同步態(tài)中,展示了一個與平日不同的自己。
    C.文章以霧作為主線,描寫了自然界中各式各樣的霧,又著眼于人物在霧中的想象和心情,感性的描繪中,也充滿理性的光輝。
    D.文章在具體的生活中捕捉細節(jié)的同時,也在探尋著人生的意義:“我”與“你”都要大膽地將自己本真的狀態(tài)無拘束地顯露。
    (3)結(jié)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的含義。
    (4)文章主要敘寫“我”在大霧中的“得意忘形”,為什么卻以“你在大霧里得意忘形”為題?請結(jié)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3引用:1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3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譙玄字君黃,巴郡閬中人也。少好學,能說《易》《春秋》。仕于州郡。成帝永始二年,有日食之災,乃詔舉敦樸遜讓、有行義者各一人。州舉玄,詣公車,對策高第,拜議郎。
          時,數(shù)有災異,玄輒陳其變。既不省納,故久稽郎官。后遷太常丞,以弟服去職。平帝元始元年,日食,又詔公卿舉敦樸直言。大鴻臚左成舉玄詣公車對策,復拜議郎,遷中散大夫。四年,選明迭政事、能班化風俗者八人。時并舉玄為繡衣使者持節(jié)與太仆王惲等分行天下觀覽風俗所至專行誅賞。事未及終,而王莽居攝,玄于是縱使者車,變易姓名,間竄歸家,因以隱遁。后公孫述僭號于蜀,連聘不詣。述乃遣使者備禮征之;若玄不肯起,便賜以毒藥。太守乃自赍璽書至玄廬,曰:“君高節(jié)已著,朝廷垂意,誠不宜復辭,自招兇禍。”玄仰天嘆曰:“唐堯大圣,許由恥仕;周武至德,伯夷守餓。彼獨何人,我亦何人。保志全高,死亦奚恨!”遂受毒藥。玄子瑛泣血叩頭于太守,望太守為之請。太守不忍,為請之,述聽許之。玄遂隱藏田野,終述之世。時,兵戈累年,莫能修尚學業(yè),玄獨訓諸子勤習經(jīng)書。建武十一年卒。明年,天下平定,玄弟慶以狀詣闕自陳。光武美之,策詔本郡祠以中牢,敕所在還玄家錢。時,亦有犍為費貽,不肯仕述,乃漆身為厲,陽狂以避之,退藏山藪十余年。述破后,仕至舍浦太守。瑛善說《易》,以授顯宗,為北宮衛(wèi)士令。
    (節(jié)選自《后漢書?獨行列傳》,有刪改)[注]①犍為:古地名,今四川樂山市附近。②費貽:人名,漢儀名士。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時并舉/玄為繡衣使者/持節(jié)/與太仆王惲等分行/天下觀覽風俗/所至專行誅賞
    B.時并舉玄/為繡衣使者/持節(jié)/與太仆王惲等分行/天下觀覽風俗/所至專行誅賞
    C.時并舉玄/為繡衣使者/持節(jié)/與太仆王惲等分行天下/觀覽風俗/所至專行誅賞
    D.時并舉/玄為繡衣使者/持節(jié)/與太仆王惲等分行天下/觀覽風俗/所至專行誅賞
    (2)下列對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車,指交通工具;公車,一般是指為去京應試的人服務的皇家交通工具,文中的“公車”是指官署。
    B.璽,印章,自秦代以后專指帝王的印,是皇帝的象征。文中的“璽書”,是指蓋了皇帝印章的文書。
    C.卒,本義是結(jié)束、完結(jié);古文中,常用于諸侯、大夫的死。文中的“卒”,就是指人物去世了。
    D.闕,古代建筑,一般指皇宮門前兩邊供嘹望的樓。文中的“闕”代指朝廷大殿,人物到達的地點。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譙玄自幼好學,厚道淳樸。漢成帝時被州里推薦到官署任職,表現(xiàn)優(yōu)異而被提拔升職;后因直言天災的異象不被接受,而仕途受阻。
    B.譙玄通曉政務,善于理事。平帝時與各位大臣巡察地方,合理使用獎懲;在王莽奪位,國家混亂之際,能及時應變,化險為夷。
    C.譙玄意志頑強,執(zhí)著篤定。面對公孫述使者的勸誡,他絲毫不動搖,以先賢為榜樣,寧喝毒藥也不屈服,最終隱居鄉(xiāng)間終老。
    D.譙玄重視修身,特立獨行。在世間戰(zhàn)亂不止之時,依然教導后輩學習經(jīng)史,為了不仕偽朝,裝瘋假病進行逃避,保自己的名節(jié)。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君高節(jié)已著,朝廷垂意,誠不宜復辭,自招兇禍。
    ②光武美之,策詔本郡祠以中牢,敕所在還玄家錢。
    (5)譙玄能在公孫述時期終老鄉(xiāng)間的原因是什么?請結(jié)合文章簡要說明。

    組卷:6引用:1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8.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85個字。
          2020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成功舉辦。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形勢下召開的本屆進博會,展覽面積近36萬平方米,比上屆增加了近3萬平方米;411項新產(chǎn)品、新技術、新服務首發(fā)首展,101場配套活動集中舉辦;近40萬名專業(yè)觀眾注冊報名,意向成交額達726億美元;3000多名境內(nèi)外記者報名采訪。本屆進博會,還采取了線上線下結(jié)合的形式進行推廣,讓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其中,真正實現(xiàn)了舉辦一次“安全、精彩、富有成效”的展會的目標。

    組卷:2引用:4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戰(zhàn)國時期,藺相如為趙國屢立功勛,官職高于廉頗將軍。廉頗不服,揚言要羞辱藺相如。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回避忍讓,最終感動廉頗,在廉頗負荊請罪之后,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漢初三杰”之一蕭何,向來與曹參不太和睦。蕭何病重時,孝惠皇帝問詢誰能接替蕭何擔任相國,蕭何舉薦了曹參。曹參擔任相國后,沿用蕭何當年制定的法令和律例治理國家,使社會趨向穩(wěn)定。
          唐代文壇上,白居易和元稹均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兩人志趣相投、正義敢言,在共患難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為后人留下了文人相親的佳話。他們寫下的大量詩篇,成為我國古典詩歌的精品。
          中華歷史長河中群英薈萃,熠熠生輝。上述材料中的歷史人物,你對誰感觸最深?請你選擇其中兩位人物,寫一篇發(fā)言稿,在學校文學社舉辦的“中華群杰”讀書會上與同學交流。
          要求:結(jié)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6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