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五單元 鄉(xiāng)土中國》2021年單元測試卷(9)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解答題(共3小題,滿分32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鄉(xiāng)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們當然記得不少提倡鄉(xiāng)村工作的朋友們,把愚和病貧聯(lián)結起來去作為中國鄉(xiāng)村的癥候。關于病和貧我們似乎還有客觀的標準可說,但是說鄉(xiāng)下人“愚”,卻是憑什么呢?鄉(xiāng)下人在馬路上聽見背后汽車連續(xù)的按喇叭,慌了手腳,東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機拉住閘車,在玻璃窗里,探出半個頭,向著那土老頭兒,啐了一口:“笨蛋!”——如果這是愚,真冤枉了他們。我曾帶了學生下鄉(xiāng),田里長著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著內行,說:“今年麥子長得這么高。”旁邊的鄉(xiāng)下朋友,雖則沒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譯作“笨蛋”。鄉(xiāng)下人沒有見過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樣應付汽車,那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正等于城里人到了鄉(xiāng)下,連狗都不會趕一般。如果我們不承認郊游的仕女們一聽見狗吠就變色是“白癡”,自然沒有理由說鄉(xiāng)下人不知道“靠左邊走”或“靠右邊走”等時常會因政令而改變的方向是因為他們“愚不可及”了。
          其實鄉(xiāng)村工作的朋友說鄉(xiāng)下人愚那是因為他們不識字,我們稱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連字都不識。可是如果說不識字就是愚,我心里總難甘服?!坝蕖比绻侵橇Φ牟蛔慊蛉毕?,識字不識字并非愚不愚的標準。智力是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沒有機會學習,不論他有沒有學習的能力還是學不到什么的。這樣看來,鄉(xiāng)村工作的朋友們說鄉(xiāng)下人愚,顯然不是指他們智力不及人,而是說他們知識不及人了,鄉(xiāng)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這是正確的。
    (節(jié)選自《鄉(xiāng)土中國?文字下鄉(xiāng)》,有刪改)      材料二:
          禮治社會并不是指文質彬彬,像《鏡花緣》里所描寫的君子國一般的社會。禮并不帶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見了人點個頭”、不窮兇極惡的意思。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guī)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禮卻不需要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guī)范的是傳統(tǒng)。
          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孔子很重視服禮的主動性,在下面一段話里說得很清楚: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br />      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網(wǎng),逃得脫還可以自己驕傲、得意。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棄,是恥。禮則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沒有人的地方也會不能自已。曾子易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jīng)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tǒng)的習慣。
    (節(jié)選自《鄉(xiāng)土中國?禮治秩序》,有刪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如果有朋友寫信說他將要“帶他的家庭”一起來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來的是哪幾個人。在中國,這句話卻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來,就不會用“家庭”。在我們中國常用“闔第光臨”,但是很少人能說出這個“第”字究竟應當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說最能伸縮自如了?!凹依锏摹笨芍缸约禾粋€人,“家門”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熱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圍是因時因地可伸縮,大到數(shù)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為什么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這樣不清不楚呢?在我看來卻表示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們的格局(實際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親屬關系是根據(jù)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fā)生的社會關系。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wǎng)絡,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無窮的人,過去的、現(xiàn)在的和未來的人物。我們俗語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三千里也不過指其廣袤的意思而已。這個網(wǎng)絡像個蜘蛛的網(wǎng),有一個中心,就是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以親屬關系布出去的網(wǎng),但是沒有一個網(wǎng)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個社會里的人可以用同一個體系來記認他們的親屬,所同的只是這體系罷了。天下沒有兩個人所認取的親屬可以完全相同的,以親屬關系所聯(lián)系成的社會關系的網(wǎng)絡來說,是個別的,每一個網(wǎng)絡有個“己”作為中心,各個網(wǎng)絡的中心都不同。
    (節(jié)選自《鄉(xiāng)土中國?差序格局》,有刪改)(1)材料一中對“愚”的相關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從客觀標準來看,鄉(xiāng)下人是“愚”的,中國鄉(xiāng)村的癥候就是愚、病貧相聯(lián)結。
    B.鄉(xiāng)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車與城里人不認識包谷一樣,都是“愚”的具體表現(xiàn)。
    C.作者看來,“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識不識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標準。
    D.鄉(xiāng)下人“愚”是說他們知識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不如城里人。
    (2)材料二中關于“禮”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禮是在教化中養(yǎng)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時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權力來推行。
    B.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并不帶“文明”“慈善”等意思。
    C.禮是由個人習慣來維持的,即使在沒有人的地方也不會自己私下停止。
    D.禮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會輿論所維持,是經(jīng)教化而主動服禮的習慣。
    (3)三則材料中論證方法的運用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在分析鄉(xiāng)下人的“愚”時,運用了例證法,使論證更形象、明確。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明確地指出了禮與法律、道德的不同之處。
    C.材料三以“柴”與“波紋”為喻,生動地論述了中西方社會結構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說明生育和婚姻結成的網(wǎng)絡不斷向外擴展。
    (4)材料二引用了“顏淵問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5)請結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點。

    組卷:66引用:44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