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xué)年遼寧省大連市金州高級中學(xué)高三(上)期中化學(xué)試卷
發(fā)布:2024/10/13 19:0:5
一、選擇題部分(本部分包括15小題,每小題3分,總共45分)
-
1.碳量子點(CDs)是一種尺寸小于10納米,含有N、O等雜原子的新型碳基納米材料,在紫外光照射下,產(chǎn)生熒光。居家利用香蕉皮等果蔬廚余物制備碳量子點的流程如圖:
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h2>A.碳量子點是碳的一種新型單質(zhì) B.產(chǎn)生熒光與電子躍遷有關(guān) C.果蔬廚余物含C、H、O等元素 D.所得濾液可產(chǎn)生丁達爾效應(yīng) 組卷:4引用:1難度:0.5 -
2.20K時,以N2(凝固狀態(tài))為基體用紅外光譜研究H2O與F2之間的反應(yīng),首次得到HOF存在的證據(jù)。下列相關(guān)敘述不正確的是( ?。?/h2>
A.紅外光譜圖可見O-F鍵振動吸收峰 B.HOF與H2O的空間結(jié)構(gòu)均為V形 C.HOF與HClO中O均顯(-2)價 D.H2O與F2可發(fā)生反應(yīng):H2O+F2═HF+HOF 組卷:19引用:1難度:0.6 -
3.已知Al(OH)3可溶解于強堿溶液中,反應(yīng)為:Al(OH)3+OH-═[Al(OH)4]-,從結(jié)構(gòu)角度分析,下列物質(zhì)溶解原因與該反應(yīng)相同的是( ?。?/h2>
A.Cu(OH)2溶解于稀硫酸中 B.AgCl溶解于氨水中 C.CaCO3溶解于鹽酸中 D.CuS溶解于濃硝酸中 組卷:10引用:1難度:0.7 -
4.下列物質(zhì)的性質(zhì)與用途具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的是( )
A.Cl2能溶于水,可用于工業(yè)制鹽酸 B.NO2易溶于水,可用于工業(yè)制硝酸 C.HClO溶液顯酸性,可用作漂白劑 D.晶體Si熔點高,可用作計算機芯片 組卷:4引用:1難度:0.5 -
5.在實驗室,下列圖示裝置不能達到實驗?zāi)康牡氖牵ā 。?/h2>
A.
鈉的燃燒B.
制備少量NH3C.
收集NO氣體D.
制取少量SO2組卷:8引用:1難度:0.6 -
6.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br />
依據(jù) 推斷 A 沸點:I2>Br2>Cl2 沸點:O2>N2>H2 B 酸性:HClO4> HIO4 酸性:HCl > HI C 半徑:Na>Cl 半徑:Na+>Cl- D 鍵能:Cl-Cl >Br-Br 鍵能:F-F>Cl-Cl A.A B.B C.C D.D 組卷:19引用:1難度:0.7
二、非選擇題部分(本部分包括4小題,總共55分)
-
18.鈰(Ce)是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稀土元素?,F(xiàn)以氟碳鈰礦(含CeFCO3、BaO、SiO2等)為原料制備含Ce3+溶液,其工藝流程如圖所示:
已知:①Ce4+能與F-結(jié)合成[CeFx](4-x)+,也能與結(jié)合成[CeSO4]2+;SO2-4
②Ce3+和Na2SO4形成復(fù)鹽沉淀,Ce3+在空氣中易被氧化為Ce4+;
③硫脲(SCN2H4)具有還原性,酸性條件下易被氧化為(SCN2H3)2。
回答下列問題:
(1)焙燒,CeFCO3與O2反應(yīng),生成CeO2、CeF4和CO2,寫出焙燒的化學(xué)方程式
(2)濾渣A的主要成分是
(3)步驟①加入稀硫酸浸出,Ce的浸出率與c(H+)、溫度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應(yīng)選擇的適宜的條件為
A.65℃2.0mol?L-1
B.75℃2.0mol?L-1
C.85℃2.5mol?L-1
D.100℃2.5mol?L-1
(4)寫出步驟②中加入硫脲還原[CeSO4]2+的離子方程式為
(5)步驟③加入鹽酸后,通常還需加入組卷:19引用:1難度:0.3 -
19.化學(xué)實驗小組借助KI,探究影響物質(zhì)的氧化性、還原性因素。實驗如下:
Ⅰ.FeCl3、CuCl2、AgNO3溶液分別與KI反應(yīng),實驗操作及現(xiàn)象如下:實驗操作 實驗及現(xiàn)象 將5mL0.1mol?L-1X溶液滴入10mL0.1mol?L-1KI-淀粉溶液中 ①X為AgNO3溶液,產(chǎn)生黃色沉淀,溶液不變藍 ②X為CuCl2溶液,過濾,得到藍色溶液和白色沉淀 ③X為FeCl3溶液,溶液變藍,沒有沉淀產(chǎn)生;再滴加K3[Fe(CN)6]溶液,產(chǎn)生沉淀,過濾,沉淀為藍色
(1)實驗②中的氧化產(chǎn)物為
(2)實驗③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
(3)已知:Ag+的氧化性比Fe3+的強,但氧化劑的氧化性強弱除受本身性質(zhì)影響外,還與溫度、濃度、溶液的酸堿度等外界條件有關(guān)。分析實驗①③,試解釋實驗①中溶液沒有變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Ⅱ.氯氣與KI反應(yīng)。
已知:I2和I-在溶液中會發(fā)生反應(yīng)I2+I-?,部分離子顏色如表所示。I-3離子 I-3ICl-2ICl-4IO-3顏色 棕黃色,遇淀粉變藍 紅色 黃色 無色
(5)反應(yīng)一段時間后,B中溶液顏色變?yōu)闇\棕色,為了探究B溶液中的含碘物質(zhì),設(shè)計如下實驗: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Ⅰ.取反應(yīng)后B中的溶液10mL,分成兩等份,第一份滴入1滴碘水;第二份滴入1滴淀粉溶液 第一份溶液變藍色;第二份溶液顏色沒有變化 Ⅱ.將I2溶于KI溶液中配制得碘總濃度為0.1mol?L-1的溶液,取該溶液2mL,向其中滴加1滴淀粉溶液,再通入少量氯氣 加淀粉后溶液變藍,通氯氣后藍色褪去,溶液顯淺棕色 Ⅲ.向Ⅱ反應(yīng)后的溶液中繼續(xù)通入氯氣 溶液幾乎變?yōu)闊o色
②寫出在水溶液中與Cl2反應(yīng)生成ICl-4的離子方程式:IO-3
③由以上實驗可推斷B中溶液顏色變成淺棕色的原因可能是生成了組卷:7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