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新疆烏魯木齊七十中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9/20 6:0:10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科技是藝術之根,藝術是科技之窗。科技與藝術,自古以來就是和諧共生的“對偶體”,是李政道所言的“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方面,藝術以科技“見證者”的鮮活形式記錄了科技進步及其社會生產力的杠桿效應等豐富內容;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及其巧奪天工的實踐激發(fā)出藝術創(chuàng)作的豪情,并帶給人們造物、文境、藝術乃至哲理的思考。
作為文學藝術的乘槎[注]詩詞也不例外。與文獻資料、考古實物、圖像信息等互為印證,乘槎詩詞描摹出一幅中國古代紡織機具及其科技的進化圖譜,書寫了我們先民不屈服于命運致力于航海巡天的心路歷程;反過來,紡織機具、火藥火箭和航運航海等科技的進步激發(fā)了乘槎詩詞的創(chuàng)作,平添了自信豪邁的同時,也豐富和深化了科學理性的批判傳統(tǒng)。
乘槎天河河畔,既是織女文化的藝術想象,又是中國古代有關航天的科幻。從莊周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逍遙游”、屈原“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未先路”“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的飛天夢,到《西游記》孫悟空駕輕就熟的“筋斗云”……“御風而行”的航天夢,在我們祖先心靈深處從未中斷。為了實現這一夢想萬虎設計出“載人火箭”,并躬身實踐,甚至獻出了生命!
東漢張衡《思玄賦》發(fā)揮了乘槎天河、巡航宇宙的瑰奇想象:“觀壁壘于北落兮,伐河鼓之磅硠。乘天潢之泛泛兮,浮云漢之湯湯。倚招搖、攝提以低回剹流兮,察二紀、五緯之綢繆遹皇?!睆埡獠秽笥谥卑椎南胂?,而是力圖以科技為工具實現這一夢想,“獨飛木雕”這一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由此橫空出世。張衡的航天夢,是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
“搶風”這一航??萍嫉耐黄?,實現了人類對自然力的駕馭,“御風而行”的遠洋航行從此成為現實。加之科技創(chuàng)新托起的發(fā)達的紡織生產,以泉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紡織、火箭、航海等科技的進步,反映在文學藝術上便是宋代乘槎詩詞創(chuàng)作的空前繁榮。
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成就投射到明清乘槎詩詞當中,一大突出特點是將乘槎天河回歸人間航海。這樣一種別樣的自信,始自費信《星槎勝覽》。該書不是乘槎上天的科幻而是記錄隨鄭和下西洋事跡。從海上絲綢之路到鄭和七下西洋,借風甚至逆風的“御風而行”及其往來大洋的航海成就激起中國古人的無比自信,所以才會有明錢宰《擬古》其四“飄然溯長風,乘槎犯斗牛”的沖天豪情!從明唐順之《送高行人使琉球》“天王玉冊頒三殿,漢使星槎下百蠻”、清汪懋麟《得舟次二兄琉球使還消息》其一“聞道乘槎客,安流實快哉”等詩句可知,出使往返琉球等“百蠻”的航海實踐已經取代了乘槎天河的純粹想象。與此相應,“觀織”也從天上的想象轉換到人間的活動。山西高平北宋開化寺壁畫“太子觀織圖”繪有善友太子觀摩人間紡織的佛經故事,圖中的織機、紡車等是當時山西地區(qū)紡織的真實寫照。與太子人間觀織同時,北宋司馬光《春貼子詞?皇太后閣六首》其二也有表述:“暖日初添刻,柔風乍襲衣。弄孫時哺果,觀織屢臨機。”
“制天命而用之”!乘槎天河、河畔觀織,從天上到人間,從想象到探索,歷代乘槎詩詞不僅是中華先民遨游九天的一部天問史詩,更是認識自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實現航天夢的科技實踐。
中國航天,將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乘槎巡天夢想終于變?yōu)楝F實,也完成了現代科技與古老藝術的大統(tǒng)一。
(摘編自任春光、楊小明《乘槎詩詞中的科技與藝術》)【注】槎(chá),竹,木筏。乘槎,指登天。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自古至今,科技與藝術關系密切,兩者的起源相同,藝術記錄了科技進步等內容,科技進步可以激發(fā)藝術創(chuàng)作的豪情。
B.科學技術及其實踐可以激發(fā)藝術創(chuàng)作的豪情,作為文學藝術的乘槎詩詞,自然也同樣受到了科學技術的影響。
C.乘槎詩詞雖描繪出了古代紡織機具及其科技的進步,但只能做文獻資料,考古實物、圖像信息的輔助參考資料。
D.中國古代多有對飛天、航天夢的描寫,乘槎天河,河畔觀織是中國織女文化藝術和古代航天科幻的發(fā)軔。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闡述科技與藝術二者之間的關系,引出下文對乘槎詩詞與科學技術發(fā)展關系的論證。
B.文章舉莊周、屈原的詩文以及《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等例子主要論證中國古代的飛天夢從未中斷的觀點。
C.文章引用北宋司馬光的詩詞論證了乘槎天河與河釁觀織從天上的想象轉換到人間活動的觀點。
D.文章第六段從“乘槎天河”和“河釁觀織”兩個角度,論證了乘槎詩詞中科技與藝術同頻共振的關系。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地一項是
A.張衡在《思玄賦》中大膽想象乘槎天河,巡航宇宙,并力求以科技實現這一夢想,于是“獨飛木雕”橫空出世,使航天夢實現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
B.宋代乘槎詩詞創(chuàng)作空前繁榮,其原因是“搶風”這一航海技術的安破,實現了人類對自然力的駕馭,使“御風而行”的遠洋航行從此成為現實。
C.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成就在明清乘槎詩詞中得到投射,讓乘槎天河的藝術描寫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大洋航海成就激發(fā)了中國古人的自信。
D.“神舟”“嫦娥”“玉兔”“天宮”等航天工程,既將華夏先民遨游九天的愿景變?yōu)楝F實,也使現代科技烙上豐富鮮明的中華文化的印跡。組卷:5引用:4難度:0.2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2022年2月2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fā)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9.75億,網絡直播用戶規(guī)模達7.03億,網絡音樂用戶規(guī)模達7.29億,網絡文學用戶規(guī)模達5.02億……
這些內容匯聚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表明當代文藝正在呈現出新的變化和新的格局。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以網絡為傳播媒介的網絡文藝發(fā)展態(tài)勢頗為可觀,各種新興文藝門類創(chuàng)意迸發(fā),成為當代文藝富有朝氣的新生力量。當然,網絡文藝的產生,并不意味著與文化傳統(tǒng)徹底割裂了聯系,而是借助科技進步和網絡發(fā)展表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近些年,網絡文藝熱情擁抱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風韻和價值,使得二者自然相融、深情相擁,出現了諸多“破圈”產品。
(摘編自孫學峰、馬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網絡文藝的底色和靈魂》)材料二:
從參與主體的龐大數字、作品的巨量產出和廣泛的社會影響來看,網絡文學已經成長為不容小覷的文學力量。借助網絡媒介的優(yōu)勢,網絡文學使作者和讀者群體突破各種限制,延伸至幾乎所有受過基本文化教育的普通民眾。網絡文學不僅題材廣泛,而且動搖了從“作者”到“讀者”,再經社會大環(huán)境間接反饋至“作者”的傳統(tǒng)文學傳播模式。網絡文學的“讀者”不僅完成了接受美學所理解的“二次創(chuàng)作”,而且還很可能是名副其實的“第二作者”。文學由此進入某種意義上的“全民寫作”時代。這些都為網絡文學的普及化、大眾化風格奠定了基礎。
當前,文學的電子化、網絡化日漸成為趨勢。網絡文學不能只是在普及化訴求上“原地踏步”,而是努力向更高境界超越,實現“悅志悅神”的審美追求。要處理好這個問題需要持續(xù)不斷的多方合力,其中創(chuàng)作者的自覺是關鍵。
就目前來說,網絡文學發(fā)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業(yè)文化資本。資本逐利的本性內在地要求將經濟效益置于突出地位,經常在法律與道德允準的框架內追求盈利的最大化。這種操作可能迫使文學的藝術價值屈從于短期經濟利益的獲取。因此,作者必須拿捏準與資本的距離,既要顧及資本對利潤的要求和普通讀者的閱讀需求,又要避免將自我異化為流水線上機械化操作的“人工智能”,還要有意識地引導讀者向更高層次的審美趣味升華。
相當多網絡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后,就開始走不斷“復制自己”的下坡路,顯示出素材耗盡、后勁乏力的窘況。突破經驗范圍是橫向的開拓,反思自我則是縱向的掘進。只有不斷審視、反思,超越自己,才能從更高的視角認識自己的過去與現在、理想與困惑,才有可能在深度上向文學的更高境界靠攏。
(摘編自黃權壯《網絡文學審美追求還要更進一步》)材料三:
網絡短劇成為市場熱門,與網絡文學的免費閱讀機制關系密切。網絡短劇的商業(yè)模式主要依賴廣告收入轉移支付,某種意義上是廣告創(chuàng)意學與網絡文學故事類型的融合。網絡文學短劇化的核心依然是文學的變局。
傳統(tǒng)網絡文學是在互聯網媒介驅動催生下,從傳統(tǒng)文學中分化出的類型文學,經過1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文體形式。其主要特征除了媒介性、類型化特征之外,還有商業(yè)化帶來的以讀者閱讀體驗為中心的超長性;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基于微信公眾號、App、小程序等客戶端作為閱讀載體的商業(yè)化新媒體文、短故事,反超傳統(tǒng)網絡文學的長文模式獲得長足發(fā)展。
傳統(tǒng)網絡文學付費閱讀和作者稿酬制保證了網絡文學生產的可持續(xù)性,提高用戶黏性并保持足夠長度。在這個過程中,所謂文學性由傳統(tǒng)文學表達手段、表現方式、語言修辭化、文本闡釋的多義性等,朝著以讀者為中心的類型文學游戲化、創(chuàng)意化方向轉變。在篇幅上傳統(tǒng)網絡文學長文更適宜改編成長視頻或者長漫畫、動畫。
(摘編自吳長青《網絡文學短劇改編,剛上路別迷路》)(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據相關調查,我國網絡短視頻發(fā)展迅猛,用戶規(guī)模達9.75億,高于網絡直播、網絡音樂和網絡文學用戶。
B.網絡文學參與者主體龐大,在自身優(yōu)勢下使作者和讀者群體突破各種限制,擴展到了所有受到文化教育的普通民眾。
C.新媒體文、短故事是新的網絡文學模式,克服了商業(yè)化帶來的以讀者閱讀體驗為中心的超長性的弊端,獲得長足發(fā)展。
D.網絡文學在發(fā)展過程中,由注重表達手段、表現方式等的創(chuàng)作者中心模式,轉向以讀者為中心的類型文學游戲化、創(chuàng)意化。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網絡文藝發(fā)展態(tài)勢不銷,出現了各種新興文藝門類,成為當代文藝富有朝氣的新生力量,這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推動。
B.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不可小視的文學力量,這是因為網絡文學的“讀者”可以借助網絡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成為“第二作者”。
C.網絡文學要向更高境界超越,實現“悅志悅神”的審美追求,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但是創(chuàng)作者的自覺是處理好這一問題的關鍵。
D.網絡短劇的商業(yè)模式主要依賴廣告收入轉移支付,網絡短劇能成為市場的熱門,這與網絡文學的免費閱讀機制關系密切。
(3)要提升網絡文學的審美追求,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請根據材料簡要分析。組卷:6難度:0.6
三、現代文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題。
江南水弄堂
彭程 一個人很早就喜歡上一個事物,到了迷戀的地步。但因為機緣所限,其后多少年中,與欣賞對象只有短暫零散的接觸,很不過癮。終于有一天,目標集中出現,充塞了他的視野,從四面八方簇擁裹挾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靜慮,全身心地欣賞品味,目接神交。這種情形下,他會有什么反應?
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我長久以來念茲在茲的對象。
無錫老城區(qū)的南門外,腳下是一座名為清名橋的、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拱形石橋。古運河就從橋下流淌而過,大理石的銀白色橋欄桿,被歲月風雨侵蝕,有一些殘破斑駁,手撫上去,粗糙而涼爽的感覺瞬間傳遞到掌心。
斜倚欄桿,緩緩地轉動脖頸,目光收放之間,古運河的魅力展露無遺。從此處到南門這段一點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qū),是古運河最精華的部分。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段河道就是申報項目之一。這里集寺、塔、河、街、窯、宅、坊、弄、館等眾多古代人文景觀于一體,有“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譽。
這副精致工整的對句,并沒有絲毫夸張。古運河的魅力,在此處體現得淋漓盡致。兩岸青石壘砌的河岸,夾出一道寬約十幾米的水流,緩緩地流淌,分明是一條水上的巷弄。臨水的房子多是兩層,個別三層,一色白墻黛瓦。房子連同藍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蕩漾,便有了明與暗、真與幻的對比,有了層次和韻律。水邊的條石欄桿上,疏朗錯落地擺放著盆花綠植,增添了不少生機。欄桿內側,隔著窄窄的小道,便是古舊的房子,屋脊上層層疊疊的瓦片,黯淡的顏色分明是被歲月煙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蘿,或是幾竿竹子,藤蔓枝葉將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著河道向前遞送,遠處又是一座拱形石橋,半圓形的橋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組成了一個完美的圓形。隔段時間就會有一艘游船駛過,古色古香的式樣,正和此處悠悠的古意相諧適。
一派平和靜謐的氛圍,籠罩著古運河和兩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詩人杜荀鶴的詩句:“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過往的數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這樣的風景。只是時光仿佛逝水,物事猶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側,都有一個水埠頭,約七八級石階,一直通到水里。往昔這里十分熱鬧,婦女們淘米、洗菜時的說笑聲,洗衣服時棒槌擊打衣物的聲音,以及旁邊小船劃過時的槳聲,都曾經在水面上和深巷間激起回聲。而現在,看到的卻只有空曠和落寞。
端詳橋下的流水,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經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這樣長時間地行走于它的襟懷之間,這樣零距離地觀賞它的每一個局部每一處細節(jié),卻是第一次。仿佛一個不慣飲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幾口,忽然猛飲下數杯,于是一種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間腦際。
江南古運河的魅力,總也離不開河邊巷弄的映襯。與這一段河道平行,兩邊各有一條街巷,分別是南下塘和南長街。南下塘是無錫歷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處處都顯示著歲月的滄桑。小巷逼仄,靠著運河的一側,各種小店鋪鱗次櫛比地排列著,間隔不遠就會有一家餐館,彌漫著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間或有輕柔的音樂,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繼續(xù)前行,一陣評彈的聲音飄來耳畔,是從右邊一所房子里傳出的,門楣上方木質標牌上刻著篆體字“書碼頭”,不由得停下腳步聆聽。吳儂軟語,舒緩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驟然間又變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聲。盡管聽不懂唱詞,卻依然是十分愜意的聽覺享受。
不妨說,古運河成就了江南名城無錫。如果說無錫仿佛一位秀麗的江南女子,古運河就是掛在脖頸上的閃光的項鏈,映襯得女主人風姿綽約,魅力無窮。
歲月像運河水一樣不竭地流淌。進入上個世紀時,運載磚瓦的木船槳聲,變成了小火輪的機器聲。無錫作為這一帶的經濟中心城市,民族工商業(yè)得到飛速發(fā)展,涌現出許多經濟實力雄厚、目光遠大的實業(yè)家。這樣看來,這一道穿城而過、流淌了千百年的古運河,分明也是一條紐帶,連接著從農耕到工商的社會流變,見證了生活的變遷、歷史的發(fā)展。
永不停歇的是時光的足音。到了今天,一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對文化的需求就會變得強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與其所擁有的文化蘊涵密切相關。這一點,在無錫這一座江南名城,得到了鮮明生動的印證。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設者們,圍繞古運河的修復和保護,實施了一系列堪稱大手筆的行動,努力展現了它悠久深厚的歷史人文內涵,為城市增添了獨特的美,并使這種美能夠賡續(xù)不斷,仿佛古老的運河水一樣永遠流淌。這種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也讓這座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古城生機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盤繞虬曲的老藤,仍然綻放出無數鮮艷的花朵。
一艘畫舫從遠處悠然駛來,船舷無聲地劃過,水面泛著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滿了游客,專注地欣賞著水上岸邊的景致,間或有一陣愜意的笑語。船艙前面位置,背向船頭面朝游客,坐著一位身著蔥綠色旗袍的年輕女子,懷抱琵琶,輕攏琴弦,先后彈唱了《太湖美》和《蝶戀花》,嗓音宛轉圓潤,纏綿搖曳,隨著船上明暗變幻的光影,漸漸滲入藹藹的夜色中……
華燈初上。江南水弄堂,一場華麗的演出剛剛開始。
(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從一般人普遍感受入題,借助人稱的變換,引出自己看到大運河時的強烈體驗,疑問句的使用給讀者以帶入感。
B.“江南水弄堂”極形象地表現出了運河無錫段的風貌特點,以之為題,很好地表明了文章的寫作內容,具有統(tǒng)攝全篇的作用。
C.南下塘“書碼頭”的評彈,曲調時而柔婉,時而高亢,內容曲折高深,給人帶來聽覺的享受,反襯了古運河的魅力。
D.文章用細膩的筆觸和極具表現力的詞語,描寫游船表演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動場景,充滿詩情畫意,令人回味無窮。
(2)請簡要分析畫波浪線的段落是用什么手法來表現古運河魅力的。
(3)作者的情感在歷史和現實的交織中不斷變化,請結合文本分析。組卷:8引用:3難度:0.5
七、語言文字運用II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① 。這里所說的“共享”,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社群、族群,能夠同時持有、共同享用、一起傳承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共享性不受時空限制。比如,茶、絲綢在很早以前就從我國傳到歐洲,野生茶樹的馴化、茶葉制作方法、茶水泡制過程,蠶的飼養(yǎng)、蠶絲的提取和刺繡等,② ,也是人類文化進步的象征。
“非遺進課堂”“非遺進校園”等新手段新方式不斷涌現,非遺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年輕一代身上得到更好體現。非遺傳播的渠道和方式也不斷拓展,廣泛動員起社會力量,提升了整個社會對非遺保護的關注、熱愛和參與,同時激發(fā)了非遺傳承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
如今,③ 。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推進鄉(xiāng)村振興、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非遺正在并將繼續(xù)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寶貴的滋養(yǎng)。面向未來,我們要珍惜非遺保護的時代機遇,把老祖宗的技藝和智慧保護好、傳承好、發(fā)展好,讓中華文化同世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一道,為人類文明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根據上面文段內容,擬寫一則新聞標題,不超過15個字。組卷:7引用:5難度:0.7
八、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
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永遠是困擾年輕人的問題?!吨形奶依睢分?,女主人公徐冉問李曉東:“生活也可以分為歌類的、詩類的、小說類的、散文類的、報告文學類的、史詩類的,你憧憬哪一類生活?”兩人商量一番,覺得沒有誰的生活可以始終如歌,史詩類的離普通人又太遠,詩類的太理想主義,小說類的太難把控、太復雜,而散文類的更適合老年人,還是報告文學類的更恰當——人生像一場自己給自己的報告,由不得虛構、自欺欺人,而又得有點文學性,加進小說、散文、詩歌的味道。
材料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二十大報告中的這句話,深深戳中人心。報告明確提出,必須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閱讀以上材料,你對自己的理想生活有怎樣的期待?請結合上述材料與自身發(fā)展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0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