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上冊《第3課 百合花 哦,香雪》2021年同步練習卷(2)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語言文字運用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橫線處的關(guān)聯(lián)詞語,恰當?shù)囊唤M是( ?。?br /> 小說家應盡可能把人物對話寫得流利自然,生動活潑, 不能完全像實際說話。 講故事或作報告, 又決不能像日常說話那樣支離破碎, 不寫稿子, 應像一篇文章。
組卷:74引用:7難度:0.9 -
2.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h2>
組卷:69引用:6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買回一只大石榴,擱置許久,皮也萎縮了,一直未有心情吃它。剝石榴,需要一顆閑心。心不靜,何有逸致去吃一口繁瑣的石榴?
剛剛,見老先生的幾幅石榴畫,瞬間將人點燃。( )他筆下的石榴外皮一律焦墨,稍微開了口,露出籽實,色艷紅,仿佛焰火跳動著,我的味蕾似感受到汁液淋漓的甜度。石榴旁悄悄擱一朵蘑菇,想必是云南見手青,尚未完全散開菌蓋的,此時,趁鮮嫩,吃它正當時。有了石榴,有了見手青,尚不嫌熱鬧,還得添一根秋黃瓜,那份脆嫩,師出無門,因為頂花未謝。黃瓜要天氣熱才長得快,眼下已然深秋,夜涼露重,等它成熟,不知何時,索性摘下吃個嫩口。這幅小品,只有我深諳植物脾性與時序節(jié)氣之人,方能懂得其間堂奧。揣測他應是秋分前后畫下的。
(1)下列填入括號內(nèi)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這眼前生活,何嘗值當去愛?
B.這眼前生活,何嘗不值當去愛?
C.這眼前生活,真的不值當去愛?
D.這眼前生活,的確值當去愛。
(2)下列各項中,和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B.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C.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D.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3)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有一處語病,請修改。組卷:21引用:6難度:0.6
一、閱讀。
-
8.閱讀下列文字,完成各題。
搟面杖的故事
鐵凝 我父親作為一個長于西畫的畫家,卻特別喜愛中國民間的“俗物”,搟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搟面杖,多半來自鄉(xiāng)間農(nóng)戶,木質(zhì)、長短、粗細各有不同,他對它們沒有特別的要求,他的原則是有意思就行。當他有機會去農(nóng)村的時候,他喜歡串門。那時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們通常會大著嗓門邀他進屋。他進了屋,便在灶臺、水缸、案板之間東看西看起來。遇有喜歡的,或直接買到手,或買根新的去以新?lián)Q舊。有一次他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搟面杖,在一個村子耽擱了大半天。而他進村的時候,不過是想畫些鋼筆速寫。這樣,畫速寫用去二十分鐘,“磨”搟面杖卻花了五個小時。為了達到目的他能忍住饑餓,忍住焦渴。他的頑強以至于驚動了那村的全體村干部。而看熱鬧的村人越發(fā)以為那家的搟面杖是個稀有的寶貝,便攛搬著主人將價格越抬越高。最后還是村干部從中說合,我父親以近兩百元人民幣的價格將搟面杖買下。我沒有問過父親這值不值,我知道“喜歡”這兩個字的價值有多高。
那年初秋,我隨父親去太行山西部寫生,他在一戶人家發(fā)現(xiàn)了中意的搟面杖。照我當時的看法,這根搟面杖其貌不揚,木質(zhì)也一般。但也許正是它那種不太圓潤的樣子吸引了父親,他小聲對陪同我們前來的鎮(zhèn)長說了買搟面杖的意圖。鎮(zhèn)長說這也叫個事兒?這也用買?先拿走,回頭我讓人上供銷社給他們送根新的來!
這個上午,這家當時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婦女。當她得知我們要買她的搟面杖時,顯然覺得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她明確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說其實那不是地道的搟面杖,那年她當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時候,他們家沒分上搟面杖。他當家的在院里撿了根樹棍,好歹打磨了幾下權(quán)作了搟面杖,其實這搟面杖不過是個普通的樹棍子。這位婦女想以這搟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親想要它的念頭,我卻接上她的話說:“既是這樣,就不如讓我買一根真正的搟面杖送給您吧?!蹦闹菋D女聽了我的話,又立刻調(diào)轉(zhuǎn)話頭,說起這搟面杖是多么的好使,說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稱手啊,換個別的怕還使不慣哩…這時鎮(zhèn)長不由分說一把將搟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說這搟面杖歸他了,他讓婦女到鎮(zhèn)供銷社拿根新的,賬記在他身上。婦女仍顯猶豫,卻終未敵過鎮(zhèn)長的意愿。我們自是一番千謝萬謝。一出她的院門,父親富有經(jīng)驗地說,應該盡快離開這個村子,以防主人一會兒反悔。
我們隨鎮(zhèn)長來到鎮(zhèn)政府,在他的辦公室聊天,鎮(zhèn)長對我講起了他的一些宏偉計劃。我們的聊天被一陣高聲叫嚷打斷,原來是剛才那家的閨女前來討要搟面杖了:“把我那搟面杖還給我!把我那祖?zhèn)鞯膿{面杖(明顯與其母說法不符)還給我!”鎮(zhèn)長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說我們不是白要,不是讓你娘去供銷社拿新的么。但這女兒顯然不吃鎮(zhèn)長那一套,她“哼”一聲冷笑道:“別說是新的,給根金的也不換!快點兒,快把搟面杖拿出來,正等著搟面呢(也不一定),莫非連飯也不叫俺們吃啦……”我和父親只感到很慚愧。畢竟這其貌不揚的搟面杖是一戶人家用慣的家什,用慣的家什,確能成為這家庭的一員。那么,我們不是在“掠奪”人家家中的一員嗎?我父親不等這女兒再多說什么,趕緊從屋里拿出搟面杖交給她。誰知這女兒接了搟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來,有點像一個鉚足了勁兒揮拳打向頑敵的人突然發(fā)現(xiàn)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滿意這痛快簡便的結(jié)局,愣了一會兒,她才攥著搟面杖騎車出了鎮(zhèn)政府。
過后父親對我說,這沒什么,比這艱難的場面他也碰見過。我知道他要說起一個名叫走馬驛的山村。兩年前他就在那兒看上了一根搟面杖,卻未能得手。兩年之間他又去過幾次走馬驛,并且間接托了朋友,每次都是敗興而歸。但父親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搟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時候他會說:“走馬驛還有我一根搟面杖呢?!?br /> 我經(jīng)常把父親心愛的搟面杖排列起來欣賞,它們長短參差著被我排滿一面墻,如管風琴一般。它們的身上沾著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進木紋;它們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懇和女人絞盡腦汁對食物的琢磨。每一根搟面杖,都有一個與生計依依相關(guān)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時代,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正是這些凡俗的生活用具,使我能夠找到離人心、離自然、離大智慧更近的路。
(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父親收藏搟面杖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他更看重搟面杖有沒有意思,可見他收藏搟面杖并不是為了這些藏品將來能進一步增值。
B.“我”特別能理解父親對搟面杖的癡迷,也自然能理解父親以畫速寫或?qū)懮鸀榻杩?,深入鄉(xiāng)村農(nóng)戶,尋找搟面杖的動機。
C.那位年近五十的婦女,之所以不情愿轉(zhuǎn)讓她的搟面杖,是因為這個搟面杖見證了她當家的與兄弟當年分家后一段特殊的經(jīng)歷。
D.父親對最終沒能弄到年近五十的婦女家的搟面杖也能坦然接受,他為自己有可能影響到人家的日常生活感到慚愧。
(2)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使用第一人稱,使“我”成了父親搜集搟面杖的見證者。結(jié)尾寫自己對這些搟面杖的欣賞,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B.那段婦女的閨女到鎮(zhèn)政府追要搟面杖的情節(jié),語言生動有趣。她拿回搟面杖時茫然的表情,寫出她真正目的沒有達到的一點失落。
C.本文對鎮(zhèn)長雖然著墨不多,但是讀者分明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工作簡單粗暴,喜歡夸夸其談,對村民不夠尊重的官僚形象。
D.本文行文點面結(jié)合,開合有度。先是總體介紹了父親有搜集搟面杖的喜好,然后集中筆墨寫購買一婦女人家搟面杖的故事。
(3)文中父親的形象有什么特點?請簡要概括。
(4)有人評價鐵凝的散文:“坦誠以及時不時冒出來的俏皮取代了穿透與悲憫,文字中飽含對生活的情意,蘊含著蓬勃之美,現(xiàn)了一種美善驚人的力量?!蹦阃膺@種觀點嗎?請結(jié)合本文內(nèi)容,簡要談談你對這種“美善驚人的力量”的理解。組卷:80引用:3難度:0.4
二、閱讀。
-
9.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抉 擇
林語堂 戰(zhàn)爭開始之時,木蘭正和全家在牯嶺避暑。牯嶺是長江沿岸的名勝。
阿眉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十七歲的少女,在南京一所教會中學念書。阿通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正在上海附近政府電信局的無線電臺做事。這個電臺能以強大的電力越過太平洋把信息發(fā)到舊金山。他請了六個禮拜的假,隨家到牯嶺。
在七月十七號,終于達成了最重要的決定,蔣介石向全國廣播抗戰(zhàn)到底的國策。他警告全國,必須準備重大犧牲,中途絕無妥協(xié)可能,否則其惡果更為不堪。
蓀亞說:“他這個人,別人做不了的事他都做成了。北伐戰(zhàn)爭這項空前艱巨的任務,他必須要擔當起來,他已經(jīng)完成了?,F(xiàn)在他又遇到更艱難的任務,要領(lǐng)導中國對抗日本?!?br /> 阿通說:“我愿給他做個渡船夫?!?/bdo>
木蘭喊道:“什么?”她的臉突然沉下來。
“媽,怎么?您不恨日本嗎?”
木蘭看著蓀亞,默不作聲,蓀亞也一言不發(fā)。
阿通又問:“您不贊成?現(xiàn)在國家需要人人奮斗哇。”
但是木蘭卻走開了,依然沒說話。又經(jīng)過一個鐘頭,她也一句話沒說。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靜。她突然的感覺,就猶如戰(zhàn)爭來臨時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覺一樣。戰(zhàn)爭已經(jīng)來到門前。為什么過去她沒想到呢?中國現(xiàn)在向她來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兒子。
她和丈夫商量這件事。一個鐘頭之后,她和蓀亞把阿通叫去,有話和他說。
她問:“你已經(jīng)決定去打仗了嗎?”
阿通回答說:“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媽,我不了解您的意思。”
“你不能了解……我只是問你是不是已經(jīng)決定。”
阿通說:“是,我已經(jīng)決定?!?br /> 木蘭心里在掙扎交戰(zhàn),她眼中流出淚來。她說:“阿通,我就只有你這么一個兒子……”說著哭起來。
蓀亞說:“兒子,你現(xiàn)在年輕,你不懂父母的心……”木蘭喊道:“我寧愿自己死,不愿看見你死。我受不了?!彼赣H又說:“阿通,你聽著。你媽和我已經(jīng)商量過。國家若需要你,你必須要去??墒悄阋?,在我和你媽這方面忍受的犧牲比你的犧牲要大。年輕的愛國志士在戰(zhàn)場上死得光榮快樂——他也有他的戰(zhàn)友——可是他年邁的父母在家里活著,怎么受得了。我們并不是阻攔你。你也要為家里想一想?!?br /> 阿通說:“國若亡了,家還有什么用?”
父親很有耐性地說:“這個我自然知道。我現(xiàn)在若像你那么年輕,我自己也是要去打仗。但是我們家只有你這么一個兒子。我們已經(jīng)把你大姐獻給國家了。你媽和我都上了年紀,再不能有兒子?!?br /> 阿通兩手很緊張的攥住椅子的兩臂,他說:“爸爸,媽,我知道您兩位老人家難過……可是我不得不去?!?br /> 木蘭臉上流著眼淚,抬頭看了看兒子,她說:“好,去吧!我命里是要受罪,是要傷心的?!?br /> 第二天,蓀亞和木蘭帶著兒子回杭州。
阿通在家和父母過了幾天,回到上海去辦公。不久,他父母接到他一封信,說無線電臺的高塔,都在日本第一次轟炸下毀滅了,其他一同遭受摧毀的還有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江灣市民活動中心的體育場。他們只能盡量搶救設備,以供將來在公共租界恢復電臺的活動。
中國大批援軍進入?yún)卿恋貐^(qū),在上海附近長江三角洲上將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陣地戰(zhàn)。戰(zhàn)事已發(fā)展成為全面的,范圍勢將越來越廣。京滬鐵路沿線的城市時常遭敵機空襲,乘火車旅行已經(jīng)不安全了。杭州已遭轟炸數(shù)次。
很多上海杭州的居民四散逃難。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國租界逃,以求安全,上海居民則往內(nèi)地逃,逃離日漸擴展的戰(zhàn)事地區(qū)。
他們出發(fā)的頭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一封信:
父母大人尊前,敬稟者,兒已從軍。念及國若不存,家有何用?若為人子者皆念父母兒女之私情,中國將如何與日本作戰(zhàn)?祈勿懸念。不驅(qū)倭寇于東海,誓不歸來。
兒 阿通 木蘭看完信愣住了,心中涌起一陣強烈的情緒,是一種快樂感,一種光榮感,她想那是必然無疑的。她的激動為從前所未有。這種激動,只有個人融進偉大的運動中,才會感覺得到。她感覺到一個民族,由于一個共同的愛國的熱情而結(jié)合,由于逃離一個共同的敵人而跋涉萬里;她更感覺到一個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偉的力量,就如同萬里長城一樣經(jīng)歷千年萬載而不朽。這就是人類精神的勝利。再大的災難,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而上之,由于精神的堅強弘毅,能改變而成為偉大榮耀,光輝萬丈。
(節(jié)選自《京華煙云》,湖南文藝出版社)(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阿通請了六個禮拜的假,隨家到牯嶺,其目的僅僅是為了告訴父母自己要參軍,參與到抗戰(zhàn)之中,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B.木蘭和蓀亞之所以一開始不同意阿通從軍打仗,是因為他們首先是站在父母角度來考慮孩子的人身安全,這是人之常情。
C.文章插入阿通寫給父母的一封信的具體內(nèi)容,將阿通忠勇愛國、犧牲自我、勇于斗爭的精神展現(xiàn)出來,非常具有真實感。
D.木蘭看完阿通的來信,心中更多的是充滿了光榮感、快樂感。對阿通的擔心煙消云散,愛國熱情不由自主地涌現(xiàn)出來。
(2)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敘述發(fā)生了戰(zhàn)爭,木蘭正和全家在牯嶺避暑,為后面阿通從軍打仗蓄勢,情節(jié)上跌宕起伏。
B.“我命里是要受罪,是要傷心的”,這個句子通過語言描寫,表現(xiàn)木蘭的矛盾心理,也反映出她更多地擔心阿通的安危。
C.小說以塑造人物為突破口,借人物來表現(xiàn)抗戰(zhàn)的風云,緊緊圍繞“牯嶺”選材、組材,顯示邊地特色。
D.文章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一個小家庭在大背景之下的抉擇與成長,展現(xiàn)了國難當頭時刻國人的愛國精神。
(3)本文的情節(jié)構(gòu)思有哪些特色?請簡要分析。
(4)木蘭是林語堂先生《京華煙云》中的女主角,請簡要分析本文所選取的片段中木蘭的人物形象。組卷:7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