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 邏輯的力量》2020年單元測試卷(10)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
-
1.下列各句中,內部邏輯關系成立的一句是( )
組卷:74引用:19難度:0.7 -
2.下面哪種推斷是正確的( ?。?/h2>
組卷:64引用:12難度:0.7 -
3.“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濒斞赶壬@兩句話分別運用了兩個三段論推理,對這兩個推理,下面哪個說法是對的?( ?。?/h2>
組卷:60引用:7難度:0.6
二、語言表達
-
9.指出下列病句中“不合邏輯”的地方,并說明如何修改這些病句。
(1)節(jié)日臨近,商家打折促銷,減價的標牌隨處可見,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價格不菲的商品此時顯得格外誘人。
(2)全國大面積的高熱干旱,造成了許多地方的糧食減產,不少鄉(xiāng)鎮(zhèn)的糧食產量與往年相比,減少了一倍。
(3)該型飛機在運營成本上是其他同級別機型的1.3至2倍,優(yōu)勢明顯;在商載、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極具競爭力。組卷:7引用:1難度:0.6
三、現(xiàn)代文閱讀
-
10.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題。
青花瓷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是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與鄭和下西洋在時間上重合,這不能不使我們思考:航海與瓷器同時達到鼎盛,僅僅是歷史的偶然嗎?從歷史事實來看,鄭和下西洋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歷史契機。近三十年的航海歷程推動了作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產與外銷,不僅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使青花瓷達到了瓷器新工藝的頂峰,而且改變了中國瓷器發(fā)展的走向,帶來了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鄭和遠航帶來活躍的對外貿易,青花瓷也許會像在元代一樣,只是中國瓷器的諸多品種之一,而不會成為主流,更不會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見,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作為中外文明交融的結晶,青花瓷真正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則是因為成化年間原料本土化帶來了民窯青花瓷的崛起。民窯遍地開花、進入商業(yè)化模式之后,幾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一種海外流行的時尚由此成為中國本土的時尚,中國傳統(tǒng)的人物、花鳥、山水,與外來的伊斯蘭風格融為一體,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進而走向世界,最終萬里同風,成為世界時尚。
一般來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而時尚興盛則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因此,瓷器的演變之所以引人注目,還在于它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向多元社會的轉型同步。瓷器的演變與社會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使我們對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如果說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明初是一個復興傳統(tǒng)的時代,其文化特征是回歸傳統(tǒng),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則可以使人們對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個新的認識。事實上,與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關,明代中國正是通過與海外交流而走向開放和進步的,青花瓷的兩次外銷高峰就反映了這一點。第一次在亞非掀起了中國風,第二次則興起了歐美的中國風??梢?,明代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動了中國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的轉型,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
(摘編自萬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鄭和下西洋推動了瓷器生產、銷售和技術創(chuàng)新,帶來了青花瓷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發(fā)展進入新階段,此時青花瓷與外來文化已無關系。
C.明代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風格表明當時社會比較開放和進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動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從而推動了當時的社會向多元轉型。
(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不是鄭和下西洋使青花瓷作為商品大量生產和外銷,青花瓷可能就不會崛起。
B.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可見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
C.青花瓷外銷掀起世界性的中國風,可見青花瓷對明代的世界影響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領了世界時尚,由此帶來的啟示是:應注重社會的多元和開放。
(3)分析文章第一段中畫線部分的語句,簡要說明其運用的邏輯推理形式。
(4)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組卷:6引用:6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