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新疆克州阿合奇縣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9 12:30: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從2002年4月《科學》雜志介紹中國科學家完成的秈稻基因組測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雜志稱贊我國水稻研究,說明中國的水稻研究已經引領世界。
          從跟跑、并跑,直至領跑,中國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與今天人們更加關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養(yǎng)活22%的人口”,也就是糧食安全,是20世紀的中國需要首先面對的問題。1994年,植物分子遺傳學家李家洋從美國康奈爾大學回到了中國科學院遺傳所?;貒蟛痪茫麖臄M南芥的研究轉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這一轉變,他說,這是為了和當時國家的需求相契合。隨后同樣回國到遺傳所工作的儲成才和傅向東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
          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參與了“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承擔了第4號染色體的測序工作。之后,中國主導的“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基因組計劃”啟動。2001年,中國聯(lián)合研究組后來居上完成了秈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的繪制。
          在科研人員眼中,水稻不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單子葉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組較小,在作物中第一個完成了測序,加之較容易轉化,一大批優(yōu)秀的中青年科學家進入了這一領域。育種家負責培育新品種,水稻的基礎研究者負責了解機理,這兩者各有側重。中國職業(yè)化的育種工作由來已久,大量的水稻突變體材料為水稻基礎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種家通常也會從生產角度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白龌A的和育種家的有機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東說。
          雖然與育種家合作,創(chuàng)制優(yōu)質水稻品種,但儲成才認為,在基礎研究領域,不宜片面強調應用和產業(yè)化目標,基礎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結果的產生需要積累。就拿他認為自己“最有用”的一項關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來說,前前后后也經歷不少時間。四川農業(yè)大學陳學偉研究組關于“稻瘟病”的研究,從開始到成績的取得也經歷了十多年的時間。
    (摘編自邸利會《中國水稻研究緣何引領世界),《科技日報》)材料二
          北京時間4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報道了“301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導,聯(lián)合國際水稻研究所、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這是國內外水稻研究專家大協(xié)作的重大成果,體現(xiàn)了中國農業(yè)科學在水稻基因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領先位置。
    “301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這一重大科技成果將推動水稻規(guī)?;虬l(fā)掘和水稻復雜性狀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yōu)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發(fā)起人、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黎志康認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僅僅是一個開端,隨著深入分析和更多數(shù)據(jù)產生,包含水稻全部優(yōu)良基因多樣性的數(shù)據(jù)庫將更加龐大與精細,可以從中找到與任何性狀相關的關鍵基因,并應用到育種實踐中。這將為培育高產、優(yōu)質、多抗水稻新品種奠定基礎。
    (摘編自常理《設計水稻不再是夢》,《經濟日報》)材料三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fā)表了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對水稻的起源、基因、分類和進化規(guī)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認知。
          這一成果表明,中國奪回了對水稻命名的部分話語權,恢復了歷史的真實。
          1928年,日本學者加藤茂范通過雜交等手段發(fā)現(xiàn)了秈稻和粳稻的區(qū)別。當時,加藤把秈稻稱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極廣的粳稻稱為“日本型”。自此,秈稻和粳稻在國際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國科學家對代表了全球水稻種質約95%多樣性的核心種質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組研究表明,這種命名并不符合實際情況。根據(jù)研究結果,中國研究人員首次提出,水稻的秈、粳亞種是獨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復使用秈、粳亞種的正確命名。在化石證據(jù)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學家日前采用植硅體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龍游縣的荷花山遺址中找到了距今1萬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漸被馴化的證據(jù),從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體來自一些野生稻葉片和稻殼。研究人員再次認定,水稻的起源和馴化是在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水稻在中國推廣種植后,很快傳到東亞近鄰國家。3000多年前,中國水稻傳至朝鮮、日本。到了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后經非洲傳到歐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這與水稻基因組研究的結果有差異中國研究人員從基因組獲得的證據(jù)則提出,無論是秈、粳稻亞種都是獨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員對來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組測序后,發(fā)現(xiàn)亞洲栽培稻品種間存在9萬個微細結構變異,同時發(fā)現(xiàn)了1.2萬個全長新基因和數(shù)千個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員再次挑選出453份測序深度較高的水稻樣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秈、粳稻亞種都是獨立多地起源的假說。顯然,未來需要對這兩種證據(jù)進行整合,同時補充證據(jù),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結論。
    (摘編自張?zhí)锟薄痘蚝突Y合探尋水稻起源》,《光明日報》)(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聯(lián)合研究組順利完成了秈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的繪制,獲得國內外廣泛贊譽,《科學》雜志對此進行了相關的介紹。
    B.“301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是中國主導的國際科研協(xié)作成果,將推動水稻規(guī)模化基因發(fā)掘和水稻復雜性狀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種的培育。
    C.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研究員黎志康認為,在水稻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個開端,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會取得新的成就并運用到育種實踐中。
    D.中國科學家對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種質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組進行了研究,從而確定水稻的秈、粳稻亞種都是獨立多地起源的。
    (2)下列關于“中國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20世紀面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嚴峻形勢,一大批學者為了國家需求決心投入水稻研究,為我國水稻研究取得成績奠定了基礎。
    B.水稻具有基因組較小和容易轉化等自身的一些優(yōu)勢,吸引了一大批優(yōu)秀中青年科學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學家群體擴大,壯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種家負責培育新品種,基礎研究者負責了解作物機理,在各有側重的研究基礎上有機結合,推動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層樓。
    D.我國的專家學者在基礎研究領域很有科研耐心,強調基礎研究,注重積累,花費時間較多,也不強調應用和產業(yè)化目標。
    (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參與“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到主導國際16家單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國的水稻研究已實現(xiàn)了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角色轉變。
    B.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們對水稻的起源、基因、分類和進化規(guī)律有了全新認識,恢復了秈、粳亞種的正確命名。
    C.中國科學院的考古學家們在浙江龍游荷花山遺址發(fā)現(xiàn)的距今1萬多年的野生稻葉片和稻殼,有利于證明我國是水稻起源地和馴化地。
    D.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的品質和產量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培育出高產、優(yōu)質、多抗水稻新品種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臨的課題。
    (4)為什么中國要奪回對水稻命名的話語權?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5)以上三則材料中,《科技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報道的內容各側重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組卷:106引用:12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老媽媽
    王愿堅
          我問:“剛才那個女同志是誰?”
          旁邊的同志說:“同志們都管她叫老媽媽。算咱這個醫(yī)院的副隊長,又是政委、看護員、炊事員、采購員……反正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個好人,就是年歲大了,腿腳不靈,嘴又啰唆……”聽著聽著,我不知不覺又睡著了。
          天放亮的時候,外面的聯(lián)絡員傳遞回消息:“外面到處是敵人,在找傷員?!币宦犨@情況,洞里頓時亂了起來。旁邊的老劉第一個放大嗓門兒喊著:“唉!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正在這時,老媽媽忽然霍地站了起來,走到老劉跟前,厲聲地說:“老劉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說這話能對得住長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從腰里摸出一件什么東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錚錚作響,“這是特委留下的錢,我可以偷著下山買米給你們做飯吃;錢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討飯,也不能讓你們餓著……”
          她說完話,洞里鴉雀無聲。
          山上的松濤呼嘯著,風,把早晨的濃霧一團團地刮進洞里來。
          休息了一會兒,老媽媽欠起身,低聲叫道:“主力上下來的張同志,你能到外面來嗎?”
          洞外,是一塊光坪。太陽已經露臉了。從彌漫的大霧里看去,像個通紅的大火球。她攙著我向一棵大樹走,忽然自言自語地說:“大媽,有開水嗎?我可要開的?!?br />      聽到這句話,我不由得一怔。迎著朝陽,我瞇著眼睛仔細地打量起了她。蒼老的臉上,刻著一條條深深的皺紋,門牙也殘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個黃豆大的疤痕……懊,想起來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區(qū)去和一個新成立的組織接頭。這是我們約定好的聯(lián)絡暗語。她就是我的聯(lián)絡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約有六十歲的樣子,嘴角上添了皺紋,鬢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樹下一塊石頭上坐好,收斂了笑容,說:“老張,這里就咱兩個在黨,得把這擔子擔起來。”
          我們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為我是主力上來的,又是個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暫時負責。我拿過那支駁殼槍來擦著。這工夫,老媽媽早已趁著霧大、不會暴露目標的時候,點上了火,燒了開水;她把開水舀出來一些,沖了鹽水;又把來下到鍋里。然后,端著一茶缸鹽水,挨個給傷員擦洗、包扎傷口。她這一切做得那么仔細,那么沉著,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護士似的。這種鎮(zhèn)定的情緒感染著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來了,人們臉上又露出了笑容。
          老媽媽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對我說:“我去了。”
          時間真難熬啊,太陽已經落了,還不見老媽媽回來。我出去瞭望了好幾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樹、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難的是糧食沒有了,同志們都在忍著餓呢!
          黃昏時分,我決定順著山路去找找看。我沿著小路往下爬了約莫半里路,實在爬不動了。我靠著一棵大樹,四下瞭望了一下,遠遠地看見路旁草叢里好像有一個人影在蠕動,我警惕地掏出了槍,問了聲:“誰?”一個微弱的聲音回答:“是我?!蔽易呱先ヒ豢?,正是老媽媽。只見她臉上、手上滿是血跡,兩肘兩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頭前放著一個包包,她用手和頭頂著那個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連忙跑上去,激動地叫了聲:“媽媽!”她見我來了,咧開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著東西,她扶著我,就上了山。
          她一進洞口,就忘記了勞累,擠在人堆里,看看這個,瞧瞧那個,像多久不見的親人一樣。她摸著年齡最小的和伢子的手,抱歉地說:“孩子,餓壞了吧;上了幾歲年紀,走道不利索,真是……來”說著,解開了包包。這個包包簡直是個雜貨攤,里面有約莫十來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窩窩、紅薯、干紅薯絲子,有一塊豆腐,有一個小南瓜,還有幾卷各種顏色的布——大概是給我們包傷口用的。她把可吃的東西按人們的傷情輕重分了分。
          同志們餓了一天,現(xiàn)在每人都拿著一樣東西吃起來。大家有說有笑,洞里的空氣頓時活躍了。正吃著,忽然和伢子喊了聲:“老媽媽哪里去了?”
          我連忙跑出洞來找,只見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兩手捧著一樣東西在吃呢,見我去了,忙把手里的東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來。我好奇地搶過來一看,原來是一塊草根、菜葉、紅薯絲、爛南瓜雜拌的窩窩。我眼眶子一熱,一把抱住她:“媽媽,您……”
    “別嚷,別嚷,別叫同志們聽見?!?br />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塊煮紅薯和她換過來。這天夜里,我被老媽媽的行動感動著,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媽媽早早做好了飯,換完了藥,又下山了。
          一個白天,我把老媽媽下山討飯的經過和她瞞著大家吃的東西給大家說了說。最愛嚷嚷的老劉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對我說:“老張,我的傷勢輕,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對不住媽媽呀!”……
          日子過得飛快,我已經康復了。黃昏,我收拾停當,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遠,回轉頭來看時,只見老媽媽還站在嶺頭上向我張望,她那花白的頭發(fā),迎著山風,微微地飄動著。
    1955年10月8日
    (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在老媽媽暗語的提示下,又通過辨認她的容貌,認出她是當年的聯(lián)絡人。
    B.老媽媽錚錚作響的錢袋子,既說服了同志們,也為后文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埋下伏筆。
    C.老媽媽拿回的食物包,種類豐富,讓同志們吃得開心,而她自己累得沒有胃口。
    D.老媽媽為了上山,頭頂著包,用爬的方式爬山,是因為搞糧食太累,身體衰弱。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寫老劉這個人物面對敵人來找傷員時慌亂、悲觀、不知所措,目的是與老媽媽這個人物構成對比襯托的關系。
    B.小說寫“我”回憶三年前跟老媽媽接頭時她的相貌與現(xiàn)在的相貌形成對比,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
    C.小說敘寫老媽媽點火,燒開水,沖鹽水,擦洗、包扎傷口等一系列行為,主要是為了突出老媽媽身體衰老的特點。
    D.小說收筆寫頭發(fā)花白的老媽媽站在嶺頭為“我”深情送別的畫面,不僅生動感人,同時也給讀者留下回味的空間。
    (3)小說中兩處劃線都是景物描寫,請簡要說明各有什么效果?
    (4)小說中為什么沒有寫老媽媽下山討飯的情節(jié)?請從敘述藝術角度進行分析。

    組卷:15引用:11難度:0.7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題。
          地壇離我家很近,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緣分: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我時常到那古園里去,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警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旭日。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救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 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洼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1)下列各句中的冒號,和文中“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緣分:”的冒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記者:您一向關心中學語文教學,請談一談中學生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B.事實和根據(jù)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到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
    C.同學們:今年七月,恰值我們中學畢業(yè)20周年,有人建議搞一個同學聚會。
    D.行動,要靠思想指導;思想,要靠行動證明:思想和行動是緊密相連的。
    (2)從語言表達的角度賞析畫線句“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br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仿佛我就是為了等這古園,等這歷經滄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園?!睆恼Z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組卷:4引用:1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當今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它們或引發(fā)你的感悟,或激起你的思考,或振奮你的精氣神,或提高你的甄別力……它們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你的生活,增長了你的智慧,幫助了你的成長……
          請以“一條信息”為題,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展開聯(lián)想或想象,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4引用:3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