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5課 <論語>十二章 大學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2年同步練習卷(6)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通假字
-
1.通假字。
知者不惑“知”同組卷:6引用:2難度:0.9
二、古今異義
-
2.古今異義。
(1)仁以為己任
古義:
今義:認為。
(2)《詩》可以興
古義:
今義:認為組卷:9引用:2難度:0.9
三、一詞多義
-
3.一詞多義。
(1)文:
①質勝文也野 形容詞,
②飾以篆文 名詞,
③文過飾非 動詞,
(2)重:
①不亦重乎 形容詞,
②露重飛難進。(《在獄詠蟬》) 形容詞,
③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 動詞,
④山重水復疑無路(《游山西村》) 動詞,
⑤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荀子?議兵》) 副詞,
(3)克:
①克己復禮 動詞,
②克勤克儉 動詞,
③鄭伯克段于鄢(《左傳》) 動詞,
(4)歸:
①天下歸仁焉 動詞,
②太祖起兵,勝宗年十八,來歸(《明史?唐勝宗傳》) 動詞,
③吾妻來歸(《項脊軒志》) 動詞,
(5)焉:
①就有道而正焉 助詞,
②見賢而思齊焉 兼詞,
③盤盤焉,囷囷焉 助詞,組卷:2引用:2難度:0.8
四、詞類活用
-
4.詞類活用。
(1)就有道而正
(2)朝聞道,夕死可矣
(3)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見賢思齊焉
(5)請事斯語矣
(6)邇之事父組卷:12引用:4難度:0.5
五、《論語》十二章
-
5.默寫與高考。
[1]《論語?學而》中“
[2]A.《論語》中“
B.《論語》中強調少說多做,并指出要從師矯正自己的句子是:“
【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品德高尚的人。君子原本是國君之子的意思,根據(jù)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國君之子要從小進行理想與人格規(guī)范教育,君子自然成為古人個人修養(yǎng)上的楷模。后來被引申。
[3]孔子重視“仁”的思想,并把“仁”和禮聯(lián)系在一起,在《論語?八佾》中“
[4]孔子重視“仁”的思想,并把“仁”和樂聯(lián)系在一起,在《論語?八佾》中“
[5]孔子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懂得“道”,《論語??里仁》中的“
[6]A.對于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孔子做出了明確的闡釋,這兩句是:“
[7]A.《論語?里仁》中,孔子認為提升修養(yǎng)的重要辦法是:“
B.不同的人,就像自己人生的鏡子,會成為生命的參照,《論語?里仁》中的“
[8]對于內在品質和禮樂修養(yǎng),孔子認為要相互協(xié)調、平衡,否則,“
[9]對于如何成為君子,孔子既強調內在品質,又強調禮樂修養(yǎng),這兩句是:“
[11]《論語?泰伯》中用反問的句式,強調讀書人應為人類造福的句子是:“
【2】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間的階層,后統(tǒng)稱古代讀書人。
[13]《論語?子罕》中孔子說,“
[14]《論語?子罕》中孔子說,“
[15]《論語?子罕》中,“
[16]《論語?顏淵》中,面對顏淵如何達到“仁”的發(fā)問,孔子講明約束自己,遵守禮儀就會做到“仁”,接著強調:“
[18]孔子認為,達到“仁”,重在“克己復禮”,其具體的做法是:“
[19]面對孔子如何做到“仁”的回答,顏淵表示:“
[20]《論語?衛(wèi)靈公》中“
[21]《論語?陽貨》中“
[22]孔子認為研讀《詩經(jīng)》對于忠孝的道德修養(yǎng)有積極意義的句子是:“
[23]孔子認為研讀《詩經(jīng)》,可以“組卷:78引用:1難度:0.4
六、通假字
-
6.通假字。
在親民
“親”通組卷:11引用:4難度:0.9
七、古今異義
-
7.古今異義。
(1)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古義:
今義:身體
(2)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古義:
今義:“一”的大寫。組卷:10引用:3難度:0.8
八、一詞多義
-
8.一詞多義。
(1)誠:
①知至而后意誠。形容詞,
②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副詞,
③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賈生列傳》) 連詞,
(2)物:
①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名詞,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名詞,
(3)道:
①大學之道。名詞,
②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名詞,
③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名詞,
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名詞,
(4)修:
①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動詞,
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動詞,
③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諸葛亮傳》) 動詞,
④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蘭亭集序》) 形容詞,組卷:13引用:3難度:0.8
九、詞類活用
-
9.詞類活用。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2)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3)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4)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組卷:9引用:2難度:0.7
二十、任務二:探索爭鳴
-
28.在儒家,“不忍人之心”是一種近乎本能的人性情感,你是否同意?為什么?
組卷:0引用:1難度:0.5
二十一.任務三:拓展閱讀,完成后面問題。
-
29.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養(yǎng)吾浩然之氣“敢問夫子惡乎長?”①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②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⑥其苗之不長而揠⑦之者,芒芒然⑧歸,謂其人⑨ 曰:‘今日病⑩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注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
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br />【注釋】①這一段系節(jié)選公孫丑與孟子的對話。問這句話的是公孫丑。②浩然:盛大而流動的樣子。③慊:快,痛快。④告于:名不詳,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⑤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⑥閔:擔心,憂愁。⑦揠:拔。⑧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⑨其人,指他家里的人,⑩病,疲倦,勞累,?耘,除草。?诐(bì)辭:偏頗的言辭。?淫辭:夸張、過分的言辭。?遁辭:躲閃的言辭。
(1)何謂“浩然之氣”?
(2)如何善養(yǎng)浩然之氣?
(3)孟子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4)為什么孟子談浩然正氣,要先提到“知言”這個主題呢?組卷:0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