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dāng)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必修上冊《第14課 故都的秋》2021年同步練習(xí)卷(7)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A組夯實基礎(chǔ)題故都的秋

  • 1.下列詞語中加線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組卷:16引用:6難度:0.9
  •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運用錯誤的一項是(  )

    組卷:13引用:6難度:0.8
  •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h2>

    組卷:329引用:22難度:0.9

二、B組能力提升題

  • 8.閱讀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題。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1)第一節(jié)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A.副詞,很。
    B.形容程度深。
    C.意思即“十二分”。
    D.程度副詞,非常,極其。
    (2)對這三節(jié)描寫的景物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院落秋花 北國槐樹  秋蟬殘聲
    B.院落秋色 槐樹落蕊  秋蟬殘聲
    C.院落秋花  北國槐樹  北國秋蟬
    D.院落秋色  槐樹落蕊  北國秋蟬
    (3)聯(lián)想一般分為四種:相似聯(lián)想,相關(guān)聯(lián)想,相反聯(lián)想,因果聯(lián)想。下列各句聯(lián)想類型和其他不同類的一項是
     

    A.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字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
    C.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4)作者認為牽牛花的色彩“以藍色或白色者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對之理解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這充分說明作者對色彩的研究也頗有造詣,也反映了作者對顏色的看法。
    B.這與文眼一致,從視覺效果上突出了北國秋的“清、靜、悲涼”,恰當(dāng)?shù)貍鬟_了作者的情感。
    C.四種顏色里,確確實實是藍、白色最好,不濃不淡,不妖不艷,恰倒好處。
    D.作者僅僅是為了表達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實際上,淡紅色的牽?;ㄟ€是蠻不錯的。
    (5)選文中,兩次寫到聲音:一是“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一是“秋蟬的衰弱的殘聲”。對這樣寫的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兩種聲音的描寫,巧妙地告訴讀者,北國的秋天有“清、靜、悲涼”的一面,也有生機勃勃的一面。
    B.兩種聲音的描寫,其實沒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寫實而已,這兩種聲音那時那地確實有。
    C.兩種聲音的描寫,很好地寫出了北國秋天景色的多樣性,不然,就顯得單調(diào)而乏味。
    D.兩種聲音的描寫,以聲寫靜,更能讓讀者感受到了北國秋天的“清、靜、悲涼”。
    (6)對三節(jié)文字分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在這三節(jié)文字里,作者從不同的側(cè)面向我們展示了北國的秋景,表達了作者對北國秋天的熱愛之情。
    B.三節(jié)文字,一一對應(yīng)地表現(xiàn)了北國秋天的“清”“靜”“悲涼”,雖然各自互有滲透,但還是各有側(cè)重的。
    C.在寫北國之秋的時候,作者時不時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節(jié)都將故都之秋和南國之秋進行對比,更加鮮明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故都秋的喜愛。
    D.三節(jié)文字,每一節(jié)都綜合運用了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等多種表達方式,使得行文活潑不呆板。

    組卷:1引用:1難度:0.5

三、C組思維拔尖題

  • 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豐子愷
          ①我的年歲自從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與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么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的陰影,又仿佛在日歷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后,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然而大地的節(jié)候已從今移交于秋了。
          ②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每逢早春時節(jié),看見蘇醒了的楊柳枝上掛了細珠,帶了隱隱的青色而“遙看近卻無”的時候,我心中便充滿了一種狂喜。我心中似乎只知道春,常常在說:“春來了!不要放過!趕快設(shè)法招待它,享樂它,永遠留住它?!眲e的三季在我都當(dāng)作春的預(yù)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③兩年來,我的心境已經(jīng)完全轉(zhuǎn)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調(diào)和,常常被秋風(fēng)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我現(xiàn)在對于春非常厭惡,每當(dāng)萬象回春的時候,看到群花的斗艷,蜂蝶的擾攘,以及草木昆蟲等到處爭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狀態(tài),我覺得天地間的凡庸、貪婪與愚癡,無過于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時候,看到柳條上掛了隱隱的綠珠,桃枝上著了點點的紅斑,最使我覺得可笑又可憐。我想喚醒一個花蕊來對它說:“??!你也來反復(fù)這老調(diào)了!我眼看見你的無數(shù)祖先,個個同你一樣地出世,個個努力發(fā)展,爭榮競秀;不久沒有一個不憔悴而化泥塵。你何苦也來反復(fù)這老調(diào)呢?如今你已長了這孽根,將來看你弄嬌弄艷,裝笑裝顰,招致了蹂躪、摧殘、攀折之苦,而步你祖先們的后塵!”
          ④實際上,迎送了三十幾次的春來春去的人,對于花事早已看得厭倦,感覺已經(jīng)麻木,熱情已經(jīng)冷卻,決不會再像初見世面的青年少女似的為花的幻姿所誘惑而贊之、嘆之、憐之、惜之了。假如要我對于世間的生榮死滅費一點詞,我覺得生榮不足道,而寧愿歡喜贊嘆一切的死滅。對比前者的貪婪、愚昧與怯弱,后者的態(tài)度何等謙遜、悟達而偉大!
          ⑤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jīng)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蔽椰F(xiàn)在對于這話也深抱同感,同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征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于死的體感。青年們戀愛不遂的時候慣說生生死死,然而這不過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體感。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蘭絨覺得快適的時候,于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義。直到現(xiàn)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鑒照,死的靈氣的鐘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復(fù)過億萬次的老調(diào),我但求此生平安地度送與脫出而已。
          ⑥我正要擱筆,忽然西窗外黑云彌漫,天際閃出一道電光,發(fā)出隱隱的雷聲,驟然灑下一陣夾著冰雹的秋雨。??!原來立秋過后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練,不免還有這種不調(diào)和的現(xiàn)象,可怕哉!
    (選自《人間情味》,有刪改)
    (1)從全文看,文章第②段寫春天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③段說“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調(diào)和”,結(jié)尾又說“不免還有這種不調(diào)和的現(xiàn)象”,你是如何理解的?
    (3)結(jié)合全文,探究作者由“秋”獲得的人生感悟。
    (4)本文與《故都的秋》都寫了秋天,其用意卻不盡相同,請簡要評析。

    組卷:19引用:4難度:0.3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