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9課 說“木葉”》2021年同步練習卷(6)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
-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1)“木葉”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_____________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2)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____________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_____________不同起來。A.傳誦 啟示 精練 顯著 B.傳誦 啟發(fā) 洗練 顯然 C.傳頌 啟示 洗練 顯然 D.傳頌 啟發(fā) 精練 顯著 組卷:6引用:7難度:0.8 -
2.下列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h2>
A.綿密 灼熱 歧路 簫瑟 B.聒噪 紗錠 漂零 沼澤 C.傳誦 涔涔 飽滿 關鍵 D.鐘愛 潛藏 搗衣 干躁 組卷:6引用:6難度:0.9 -
3.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h2>
A.疏朗綿密 廣為傳誦 明月皎潔 克敵致勝 B.熟能生巧 落葉蕭蕭 豐富多彩 千古留傳 C.不假思索 一言難盡 一蓋而論 枝繁葉茂 D.蒙蒙細雨 浮想聯翩 相去無幾 無人問津 組卷:7難度:0.9 -
4.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h2>
A.裊裊(niǎo)照浦(bǔ) 褒貶(bāo) B.灼灼(zhuó)亭皋(gāo) 寒砧(zhàn) C.涔陽(Chén)言筌(quán)萬應錠(dìng) D.窸窣(sū) 迢遠(tiáo) 翩翩(piān) 組卷:19引用:4難度:0.7 -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br />“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________“落葉”,________常見,________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________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見。
A.即使 因為 所以 而 因而 B.就是 因為 所以 但 因而 C.即使 雖然 也 但 也就 D.就是 雖然 也 而 也就 組卷:42引用:9難度:0.8 -
6.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h2>
A.褒獎(bāo) 漂泊(pō) 裊裊(niǎo) 不落言筌(quán) B.亭皋(ɡāo) 招徠(lài) 橘頌(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迢遠(tiáo) 征戍(shù) 蠱惑人心(ɡǔ) D.寒砧(zhēn) 桅桿(wěi) 疏朗(shū) 灼灼其華(zhuó) 組卷:7難度:0.9 -
7.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干燥 傳頌詩文 鋼錠 天高地闊 B.精采 語言洗練 桅桿 隨心所欲 C.鐘愛 精巧無比 啟發(fā) 精神飽滿 D.典形 無人問津 聯想 月白風清 組卷:6引用:5難度:0.9 -
8.下列每對詩句對仗工整的一項是( ?。?/h2>
A.柿葉翻紅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紅樓 B.青云未得平行去 夢到江南身旅羈 C.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門月色新 D.花須柳眼各無賴 紫蝶黃蜂俱有情 組卷:113引用:6難度:0.7 -
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h2>
A.我們時常說到鄉(xiāng)愁,什么是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我們的百姓對生養(yǎng)自己的故土故鄉(xiāng)刻骨銘心的情感與愛戀,是家園真正的精神價值。 B.企業(yè)的發(fā)展需要通才,所謂通才不是指萬金油或叫作萬應錠式的人,而是指能在技術研發(fā)、成本核算、外交溝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無數案例告訴我們,防止電話詐騙,最有效的方法是對陌生電話的求救、告急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就可避免落于言筌。 D.說“木葉”不說“樹葉”,決非古人標新立異,“木葉”作為意象而言,蘊含著更多的意味,包含著更多的情感,更能體現其藝術特征。 組卷:25引用:4難度:0.3 -
10.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h2>
A.調查表明,無論大學生在校成績多么優(yōu)秀,走上工作崗位后都將面臨各種挑戰(zhàn),需要憑借勤奮、智慧與堅韌去應對. B.南昌西漢?;韬钅沟某鐾廖奈锍薚168次列車從北京西站進京,隨后搭乘中鐵快運專車,在首都特警護送下開往首都博物館. 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動影響的國家,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勢的到來,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國內出口量驟降. D.有人發(fā)現,經常進行有氧運動可以有效防止細胞衰變,促進大腦關鍵部位血管的生長,增加到達這些區(qū)域的營養(yǎng)物的供給量. 組卷:121難度:0.9
五、論述類文本閱讀
-
31.閱讀下面這段文字,完成問題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
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标懾实摹杜R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敝劣谕醢抖珊颖薄返拿洹扒镲L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則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倍茨闲∩降摹墩须[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睙o名氏古詩里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笨墒菫槭裁磫螁巍皹淙~”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保ㄊ捑V《折楊柳》)“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陶淵明《擬古》)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練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練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可見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边@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皹淙~”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墒堑搅嗽姼璧男蜗笏季S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chuàng)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
(取材自林庚《說“木葉”》)(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A.文章用謝莊《月賦》、陸厥《臨江王節(jié)士歌》、王褒《渡河北》的例子,是為了表明“木葉”是古代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
B.“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墒窃诠糯脑姼柚泻苌倏匆娪谩皹淙~”,這就說明二者有不同之處。
C.作者用“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等詩句,表明“葉”字獨用主要是使詩歌洗煉。
D.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其中“落木”無疑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來的。
E.在古詩中,詩人不用“樹葉”和“落葉”,是因為其形象一般,會使得詩歌語言不夠精妙,可見,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了。
(2)綜觀上面這段所選文字,歷代詩人作家在使用“木”字上表現出哪些可貴的精神品格?請分條概括。組卷:20難度:0.6 -
3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說涼州
林庚
王之渙的《涼州詞》里寫了“黃河”和“孤城”,這曾引起過疑問,因為涼州城(今武威縣城)離黃河還遠,兩者為什么會同在一起出現呢?最近又有人懷疑當時涼州所屬是否有臨近黃河的城。
涼州古來原是一個廣泛的地區(qū),并不是單指涼州城說的(當然涼州城也無妨稱涼州),而且最早的涼州城也不在武威。兩漢以來涼州本指當時隴右一帶,《后漢書》卷三十三,涼州刺史部下,就列有隴西郡、武都郡、金城郡、武威郡、張掖郡、敦煌郡等,當時涼州刺史治隴城,在黃河以東,所以涼州原來就是橫跨黃河的。據《后漢書》所載,隴西郡有城十一,武都郡有城七,金城郡有城十,武威郡有城十四……全部涼州所屬總計約八十城,城不可謂不多。三國以后涼州移治武威,而唐代又以河西幕府為重鎮(zhèn),因分為河西、隴右兩道,河西道設涼州都督府仍治武威?!短茣窙鲋荻级礁⒐貌兀次渫l下,又載置有阜蘭府、賀蘭州等八州府。而《唐書》蘭州條下則載:“貞觀六年又督西鹽州,十二年又督涼州。”蘭州(即金城郡)是黃河邊上的重鎮(zhèn),又是隴西與河西的通道,所以與涼州關系密切。涼州都督置皋蘭府,這說明涼州東南郡是直達黃河邊上的,幣其東北部又置賀蘭州,也是直臨北部黃河西岸的,然則黃河西岸均屬涼州府,豈非十分明顯?這也就是所謂河西一帶,而這里既設有州府,又豈能沒有大小城堡,這是毋庸置疑的。
涼州一帶說來即河西一帶,而《涼州詞》也就是泛寫這一帶邊塞生活的歌詞,它并不是專寫涼州城的,唐人的許多《涼州詞》都可以說明這個,雖然涼州城是涼州的中心,是河西幕府的所在地。至于唐詩中寫這一帶邊塞時,其區(qū)域則往往更偏東些,首先隴西與河西就時常是分而不清,這是由于古涼州原是橫跨黃河的,而隴西一帶又是古涼州的中心,長久以來即在邊塞詩中出現,形成一種傳統的概念。如王維的《隴西行》寫隴西而遠到了涼州的酒泉郡,而耿津的《涼州詞》歌涼州實際上是描寫了隴西一帶,然則唐代地理分區(qū)上雖劃為隴右、河西兩道,而隴西與涼州在人們傳統的心目中則是近似的,隴西在河東,涼州在河西,詩人筆下的涼州因此并不是遠離黃河的,薛逢的《涼州詞》所以說“黃河九由今歸漢,塞外縱橫戰(zhàn)血流”。涼州與九曲黃河是同其命運的又豈止是某處沾上點邊而已。至于當時的某些城堡,則可能不復存在。王之渙的詩大約是寫在初入涼州境時,不禁會想象著整個涼州,因而提到玉門關,這仍是一個涼州的泛寫。從詩中“一片孤城”的形容看來,城大約也不甚大,歷史上不一定留下了記載,本身也不容易保存。究竟是哪一座城,這就難作具體的考證。但是《涼州詞》之可以寫黃河邊上的風光景物以及城堡,則是無可懷疑的。
(選自《唐詩綜論》,有刪改)
(1)下列關于“涼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涼州在古代原本指的是一個包括涼州城在內的廣泛的地區(qū),最早的涼州城并不在武威,直到三國以后涼州才移治武威。
B.兩漢以來涼州指的是當時的隴右一帶,當時涼州刺史治隴城,在黃河以東,由此可見涼州原來專指黃河以東的地區(qū)。
C.從《后漢書》的記載來看,漢代涼州刺史下轄多個郡,每個郡又都有多座城,涼州所管轄的城總計約八十座,數量很多。
D.從《唐書》的記載來看,唐代涼州的東南部一直達到黃河邊上,東北部直臨北部黃河西岸,所以河西一帶都屬于涼州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唐代以河西幕府為重鎮(zhèn),把前代的涼州分為河西、隴右兩道,河西道設涼州都督府仍治武威,置有皋蘭府、賀蘭州等八州府。
B.唐詩中寫的河西邊塞區(qū)域往往偏東,由于古涼州橫跨黃河,隴西一帶是古涼州的中心,所以唐詩中隴西與河西時常分而不清。
C.王維的《隴西行》和耿津的《涼州詞》都是將涼州和隴西混在一起寫的,薛逢的《涼州詞》則說明涼州與黃河有著緊密的關系。
D.王之渙的《涼州詞》大約是他初入涼州境時所作,詞中描寫的是涼州城的景象,據“一片孤城”的形容推測,涼州城不是很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蘭州地處黃河邊上,是連通隴西與河西的重鎮(zhèn),與涼州有密切的關系,唐代河西一帶設有涼州府,那里肯定有一些大小城堡。
B.唐代涼州城是涼州的中心,是河西幕府的所在地,但唐人的許多《涼州詞》并不是專寫涼州城的,而是泛寫河西一帶邊塞的。
C.雖然唐代地理分區(qū)上隴西和涼州分處河東和河西,但是它們在人們傳統的心目中是近似的,詩人筆下的涼州并不是遠離黃河的。
D.因為古代涼州的城堡數量太多,而且年代久遠,所以現在難以具體考證出王之渙的《涼州詞》里寫到的“孤城”是哪一座城。組卷:4引用:5難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