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廣東省廣州市高中教育研討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二)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2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自從古老的詩歌開始,文學就在以各種方式努力表達著人的社會感受和理想追求。經過幾千年時間和文學表達過程之后,如今人們漸漸發(fā)現(xiàn),僅僅依賴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和視野,著眼人類自己感受追求范圍內的內容,已經很難解釋和說明身邊的人與環(huán)境、與他物的矛盾困窘關系與迷茫了。特別是在人類進入二十世紀之后,劇烈頻繁的戰(zhàn)爭存在和后來迅猛的科技進步,非常強烈地改變著人們感受認識世界的結論。在人類癡迷地實現(xiàn)著自己的文化、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價值目標,甚至以近似瘋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現(xiàn)影響結果的時候,卻對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的被破壞嚴重地忽略了,對于與人類一起生長于地球上的各種具有生命的動植物的被毀壞嚴重地忽略了,以至發(fā)生了地球生態(tài)家園的嚴重危機。這個危機,正是傳統(tǒng)文學的困窘之處和生態(tài)文學現(xiàn)象新生的時代背景,正是生態(tài)文學對傳統(tǒng)文學以革命與變革的表現(xiàn)提出挑戰(zhàn)的根源。
--摘編自李炳銀《生態(tài)文學:文學的一次變革與革命》材料二:
生態(tài)文學是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的文學,而不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為理論基礎、以人類的利益為價值判斷之終極尺度的文學。生態(tài)文學以生態(tài)整體主義或生態(tài)整體觀作為指導考察自然與人的關系,它對人類所有與自然有關的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的判斷標準是:是否有利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利益,即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諧、穩(wěn)定和持續(xù)地自然存在。生態(tài)文學不把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類的利益作為價值判斷的終極尺度,并不意味著它蔑視人類或者反人類;恰恰相反,生態(tài)災難的惡果和生態(tài)危機的現(xiàn)實使生態(tài)文學家認識到,只有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利益作為根本前提和最高價值,人類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消除生態(tài)危機,而凡是有利于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利益的,最終也一定有利于人類的長遠利益或根本利益。
傳統(tǒng)的描寫自然的文學大都把人以外的自然物僅僅當作工具、途徑、手段、符號、對應物等等,來抒發(fā)、表現(xiàn)、比喻、對應、暗示、象征人的內心世界和人格特征?!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里的花和鳥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可以用作工具表達詩人的情感。這種寫法是人類中心主義在文學里的一種典型表現(xiàn)。生態(tài)文學家非常反對人類純功利地、純工具化地對待自然。生態(tài)文學的核心特征決定了它必須將所有以工具化的態(tài)度和工具化的方法對待自然的文學排除在外。它使我們能夠在生態(tài)文學作品與非生態(tài)的描寫自然的作品之間劃出一條清晰的界限。
--摘編自李春蓮、劉鋆《論生態(tài)文學的主題》材料三:
生態(tài)文學源于作家對生態(tài)問題的關切,探究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其永恒的主題,揭示生態(tài)危機的人性與文化根源是其終極目標。生態(tài)文學蘊含著作家的倫理觀照、審美追求和社會擔當,對重塑心靈生態(tài)、建設生態(tài)文明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生態(tài)危機本質上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而生態(tài)文明的要義是回歸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tài)。縱觀人類發(fā)展進程,工業(yè)文明和科技發(fā)展在人與自然之間不斷筑墻,使人與自然的關系異化,生存環(huán)境遭遇重創(chuàng)。于是,不少作家開始批判工業(yè)文明的冷漠,反思人性的異化及人類生存的痛苦。他們深知,要治愈這種精神頑疾,人心需要親近大地、回歸自然。生態(tài)文學恰恰能夠給人一種親切的生存體驗。生態(tài)問題在本質上是人的問題,與人性迷失不無關聯(lián)。所以,要解決生態(tài)問題,“人心建設”是關鍵。而自然是人類的心靈依托,對人類心靈生態(tài)的修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親近自然、與自然融合必然是人類認識自我、重塑心靈生態(tài)的必由之路,從某種程度上看,生態(tài)危機實乃精神危機、人性危機和文化危機。作為應對危機的上策,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基礎在于全球公民環(huán)境素養(yǎng)的提升。作為對工業(yè)文明的反思與批判,飽含詩意棲居美好愿景的生態(tài)文學,以真、善、美的表現(xiàn)形式,引領讀者回歸自然,并將自然根植于心靈深處,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
生態(tài)文學發(fā)出的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心靈訴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復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關系,對危及人類生存的種種困境給予審美的解答,以期通過對話的方式重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很顯然,生態(tài)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有助了夯實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精神基礎。在西方文學中,以威廉?華茲華斯為代表的湖畔詩人開始坦誠地看待自然,歌詠自然,寄情山水。約翰?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則體現(xiàn)著人對土地的本能依賴。中國作家對生態(tài)情懷的展現(xiàn)是全方位的。像徐剛的《伐木者,醒來》等守望家園系列、李青松的《一種精神》等綠色森林系列、哲夫的《黑雪》等生態(tài)危機系列等優(yōu)秀作品,均以獨特的視角和藝術表現(xiàn),共同昭示了生態(tài)危機的根源及出路,對人們未來如何走上和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生態(tài)文學是對全球環(huán)境問題的回應,是文學對現(xiàn)實責任的自覺擔當。生態(tài)文學以生命倫理為基礎,呼喚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找尋人類的精神歸宿。盡管生態(tài)文學不能直接改變生態(tài)狀況,但可以改變人們的思維、觀念及生活方式。它以自覺的責任意識引領人們反思當下的問題,思索人類未來的命運,其意義已遠遠超越文學本身,對于推動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
--摘編自王玉明、馮曉英《生態(tài)文學的當代價值》(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生態(tài)文學是以新的文學形態(tài)產生于地球的生態(tài)危機中,所以它要以革命與變革的表現(xiàn)對處在表達困窘中的傳統(tǒng)文學提出挑戰(zhàn)。
B.生態(tài)文學不把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類利益作為價值判斷的終極尺度,卻注重生態(tài)整體利益,以期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
C.生態(tài)文學源于作家對工業(yè)文明的冷漠的批判、對人性異化及人類生存痛苦的反思,其最終目的是給人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生存體驗。
D.生態(tài)危機的本質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生態(tài)文明的要義是回歸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tài),這兩者在人類的工業(yè)文明時代不會共存。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家在生態(tài)文學中批判工業(yè)文明的冷漠,反思人性的異化及人類生存的痛苦,這是其審美追求和責任擔當的體現(xiàn)。
B.在閱讀生態(tài)文學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獲得親近大地、回歸自然的親切生存體驗,從而找到生命的精神歸宿。
C.生態(tài)文學描述人與自然是怎樣的關系,更注重反映人與自然應該是怎樣的關系,因此缺少對美好自然景象的描繪。
D.通過生態(tài)文學來改變人們思維、觀念及生活方式,從而提升人們的環(huán)境素養(yǎng),是應對當前生態(tài)危機的良策。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生態(tài)文學作品的一項是
A.肖亦農在《毛烏蘇綠色傳奇》中記述鄂爾多斯毛烏素沙漠變成綠洲的過程,呼喚世人關注人類生存的意義,改變發(fā)展思路。
B.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描述作者告別都市,在瓦爾登湖畔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部分的生活歷程。
C.屠格涅夫在《獵人筆記》中以美麗的大自然為背景,揭露了農奴主的殘暴,農奴的悲慘生活,表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D.卡孫在《寂靜的春天》中講述了以“DDT”為代表的殺蟲劑的廣泛使用而導致蟲鳥死亡,使本該熱鬧的春天變得寂靜的事實。
(4)請根據材料內容,概括生態(tài)文學產生的原因。
(5)以上三則材料,其主要內容分別是什么?請簡析。組卷:19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大歌星
嚴歌苓 胡同第五家,十號,住著三兄弟,最小的叫鄭小三兒。整條胡同的街坊都拿他來發(fā)牢騷:“當今什么人能發(fā)?鄭小三兒那號玩藝兒!”
兩個月前,天剛熱那陣,鄭小三兒的鋪里進來個女孩。
“有商務印書館剛出的音樂辭典嗎?”女孩問,胸口上別著一個校徽。
她一看書后的標價就說:“高價呀?!”
鄭小三兒說:“不高價我掙誰的錢?”
“你掙了我的飯錢!下月我伙食費都沒了!”她說。
然后她開始掏錢:連個錢包也沒有,左一把右一把地掏了一臺面的鑰匙、硬幣。他拈出其中的六張十元鈔票。
“還差一半?!彼f。
“你明兒來買,保證給您留著?!币娝盅鹤约旱氖直恚嵭∪齼赫\懇地說。
“這表不好,不過表帶特值錢!”她說。
“你拿去吧?!?br /> 她便拿去了,連六十塊錢也沒付。
他說他不愿搜刮得她一個子兒也不剩;既然賣不了他理想的價錢,他寧可一分錢也不賣。
一個月后的一天晚上,女孩又來了。一來就把一張票拍在鄭小三兒面前:“全世界最有名的歌星!唱得棒極了!……你這兒放的是什么呀?母貓叫!”
鄭小三兒心里一股熱乎:她來請我看戲!
他一嘴油腔滑調全沒了,半天才問地道:“你買的?”
“買?這可買不著!他在北京一共演五場,全是義演!票半年前就賣完了!現(xiàn)在黑市上;一張票值五十塊美金!”
他不信她的話。但他說他知道。對這類事的知與無知象征著檔次。這女孩既來邀他看戲,證明她沒把他看得太低,他不能辜負她的抬舉。
劇場門口早就沒地方停車了,鄭小三兒只好把他的奧迪停在五百米之外。
剛出車門,兩個男人上來問:“您有富裕票嗎?”一看就知道他倆不是看戲的。
他想,原來那女大學生說的是真話:這票真有賺頭。在他走神的幾秒鐘里,兩個男人相互咬,已把價錢咬到了“二百!”“二百二!”
鄭小三兒走到劇場臺階下面,已經有不下十人問過他“有富裕票嗎?”
一個少年從一群外國人中鉆出來,顯然剛剛成功地敲到一筆,興奮得兩眼賊亮。他一把逮住少年,問:“賣了多少?”
“一百!”
他心里突然一陣痛苦。像是一頭獵犬被禁制而不能撲向獵物,那種對天性背叛的痛苦。還有五個臺階,就是那扇門--金的框,晶亮的大玻璃。里面像個殿堂,大理石的地、吊燈閃爍的天。先進去的人們都表情隆重、穿著隆重地聚在那兒,像是等待皇室接見。
一個學者樣的洋老頭靠近了鄭小三兒。
“有富裕票么?”他用中文問道,“我的妻子有票,我沒有。一百塊,怎么樣?美金!”鄭小三兒飛快地換算:一百塊幾乎頂上了他一天的銷售額。不過他還是搖頭,向那扇宮殿一樣的大門走去。老頭看出他的動心,兩步跨在他面前。
臺階下的人群早已留神到這里的苗頭。他們很快包圍上來。
鄭小三兒覺得自己現(xiàn)在就是個大明星,一招一式,一個眨眼,一個微笑,都牽動這群人的神志。
“一百九!……”一個號啕般的聲音重復道:“一百九!”號響漸漸變成了賭咒,最后變成了定音鼓一般自信而沉著地宣布:“一百九。”
鄭小三兒卻仍感到他還沒榨干他們,還是對他們太手軟。
幕前曲轟響起來。
那個被人群棄下良久的老學者這時走到鄭小三兒面前,又紅又大的鼻子上是油亮亮的汗。他低聲卻不容置疑地說:“兩百!”
“兩百?!崩项^知道再不會有人跟他拼,他掏出兩張鈔票。
音樂變得柔和,充滿誘惑。他今晚為看這場歌劇興奮得忘了吃飯。他還生怕吃了面條的肚皮把“皮爾卡丹”西服繃走了形。他這幾個星期來一直等著的--心誠意篤等著的絕不是到這宮殿的大門口,出賣他進入宮殿的權力。啊,絕不是的!那些坐在宮殿內的人或許比他更短缺這兩百美金。
女大學生完全可以拿這張票換取下月的--下面半年的伙食費。
他來,是為了走進那扇大門。
他突然意識到那女大學生和他之間荒唐的尊卑關系,原來是這扇大門所做的分野。
這是張很昂貴的進入許可。既然這樣昂貴,我為什么要把它給你,你們?!……
音樂聲拉開了紅絲絨的大幕,他生平第一次走進如此的輝煌和莊嚴之中。
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時,鄭小三兒睡著了。直到一群大學生在演員謝幕時叫喊:“We Love You,PAVAROTTI!老帕!……”
鄭小三兒還沒醒。鄭小三兒在空調中,在音樂歌聲伴奏中,睡了多年來最踏實的一覺。
(有刪改)文本二:
敘事性的文學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講故事,而故事的好壞主要是由故事的情節(jié)決定的。嚴歌苓在《主流與邊緣》中曾寫道:“我總想給讀者講一個好聽的故事。好聽的故事該有精彩的情節(jié),有出其不意的發(fā)展,一個意外接一個意外,最主要的是通過所有的沖突,一個個人物活起來了,讀者們與這些人物漸漸相處得難舍難分,因他們產生了愛、憎、憐、惡?!?br />---王莉《嚴歌苓小說藝術研究》(1)下列對這篇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街坊鄰居都拿鄭小三兒發(fā)財來發(fā)牢騷,借此影射社會上有許多人像鄭小三兒一樣,有著追求金錢的強烈欲望。
B.文中女學生為了買到商務印書館的音樂詞典,錢不夠的時候甚至想要將手表抵押給鄭小三兒,可見女孩對音樂的熱愛。
C.當一群人圍著鄭小三兒飚價時,鄭小三兒覺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其向往成為明星,能夠引人注目,牽人心神。
D.小說將鄭小三兒在“賣票”和“不賣票”之間掙扎的情緒表達得非常飽滿,很有張力,體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回味無窮。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通過鄭小三兒開“奧迪”、穿“皮爾卡丹”等日常細節(jié),表現(xiàn)了他想要通過炫富來贏得別人尊重的心理。
B.鄭小三兒看到少年成功敲到一筆時突然感到“一陣痛苦”此處凸顯出鄭小三兒追逐金錢的天性受到壓抑時的心理狀態(tài)。
C.“幕前曲轟想起來”“音樂變得柔和”“音樂聲拉開了紅絲絨的大幕”,都是通過對音樂的直接描寫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D.“我為什么要把它給你,你們?!……”句末連用三種標點,表現(xiàn)出鄭小三兒在卑下與崇高中掙扎后的心靈突圍。
(3)文章結尾鄭小三兒“在音樂歌聲伴奏中,睡了多年來最踏實的一覺”,請簡要分析其原因。
(4)文本二中,嚴歌苓指出要讓“讀者們與這些人物漸漸相處得難舍難分”,小說《大歌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請簡要分析。組卷:42引用:6難度:0.6
二、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顧憲之,字士思,吳郡吳人也。憲之未弱冠,州辟議曹從事,舉秀才。元徽中,為建康令。時有盜牛者,被主所認,盜者亦稱己牛,二家辭證等,前后令莫能決。憲之至,覆其狀,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徑還本主宅,盜者始伏其辜。發(fā)奸摘伏,多如此類,時人號曰“神明”。至于權要請托,長吏貪殘,據法直繩,無所阿縱。性又清儉,強力為政,甚得民和。故京師飲酒者得醇旨,輒號為“顧建康”,言醑清且美焉。除衡陽內史。
先是,郡境連歲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貴,悉裹以葦席,棄之路傍。憲之下車,分告屬縣,求其親黨,悉令殯葬。其家人絕滅者,憲之為出公祿,使綱紀營護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輒云先人為禍,皆開冢剖棺,水洗枯骨,名為除祟。
憲之曉喻,為陳生死之別,事不相由,風俗遂改。時刺史王奐新至,唯衡陽獨無訟者,乃嘆曰:“顧衡陽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將何事!”行會稽郡事。山陰人呂文度有寵于齊武帝于余姚立邸頗縱橫憲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還葬母郡縣爭赴吊憲之不與相聞文度深銜之卒不能傷也遷南中郎巴陵王長史。時司徒竟陵王于宣城、臨成、定陵三縣界立屯,封山澤數百里,禁民樵采,憲之固陳不可,言甚切直。王答之曰:“非君無以聞此德音?!奔疵鼰o禁。中興二年,征憲之為別駕從事史。比至,憲之風疾漸篤,固求還吳。憲之雖累經宰郡,資無擔石。及歸,環(huán)堵,不免饑寒。
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臨終為制,以敕其子曰:“入棺之物,一無所須。載以輴車,覆以粗布,為使人勿惡也。”
(節(jié)選自《梁書?顧憲之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山陰人呂文度有寵/于齊武帝于余姚立邸/頗縱橫/憲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還葬母/郡縣爭赴吊/憲之不與相聞/文度深銜之/卒不能傷也/
B.山陰人呂文度有寵/于齊武帝于余姚立邸/頗縱橫/憲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還葬母/郡縣爭赴吊/憲之不與相聞/文度深銜之卒/不能傷也/
C.山陰人呂文度有寵于齊武帝/于余姚立邸/頗縱橫/憲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還葬母/郡縣爭赴吊/憲之不與相聞/文度深銜之/卒不能傷也/
D.山陰人呂文度有寵于齊武帝/于余姚立邸/頗縱橫/憲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還葬母/郡縣爭赴吊/憲之不與相聞/文度深銜之卒/不能傷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弱冠,古時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
B.秀才,文中指經過本省科舉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讀書人,亦稱生員。
C.下車,從車上下來,又指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車。文中指官吏初到任。
D.擔石,前者為重量單位,一擔為一百斤;后者為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顧憲之斷案機智,為官公正勤勉。顧憲之任建康縣令時,以智摘發(fā)壞人,斷案講究方法,對奸惡之徒毫不放縱姑息;他勤于政務,深受民眾信賴。
B.顧憲之心系百姓,能夠移風易俗。顧憲之任衡陽內史時,安排收葬路邊尸骨,改變當地人得病挖墳墓沖洗先人尸骨的陋習,因“衡陽無訟”得到刺史王奐稱賞。
C.顧憲之剛直不阿,敢于為民進諫。司徒和競陵王封堵山澤,禁止百姓進入打柴采果,顧憲之直言進諫,態(tài)度懇切而堅決,最終使他們解除禁令。
D.顧憲之為官清廉,回鄉(xiāng)不免饑寒。顧憲之為官清廉儉樸;他回鄉(xiāng)后,居然到家徒四壁的程度;臨終前,他寫好遺囑告誡兒子要對自己實行薄葬。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憲之至,覆其狀,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徑還本主宅,盜者始伏其辜。
②憲之曉喻,為陳生死之別,事不相由,風俗遂改。
(5)京城飲酒的人為什么稱美酒為“顧建康”?請簡要作答。組卷:13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8.在下面文字的橫線處填入恰當的語句,使之與前面的畫線句子構成一組排比句。
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勞動開創(chuàng)未來。回望過去,多少輝煌的成就,在埋頭苦干中鑄就;①組卷:9引用:3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有同學認為新高考中選物理比選歷史重要,因為能選擇更多的專業(yè);也有同學認為歷史比物理重要,因為能提升自身人文素養(yǎng)。
材料二: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但仍有許多領域受限于他國,遭遇“卡脖子”窘境,如芯片,光刻機等。
材料三:一個民族丟了歷史,那里滅亡也就不遠了。
——前浙江大學黨委書記鄭強
聯(lián)系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根據你的看法,寫一篇主題為“我的選擇,國家的未來”的演講稿,以幫助復興中學給新高一學生進行選科指導。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23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