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廣東省廣州市亞加達外國語高級中學高二(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2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處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我們整日感覺所學東西不夠用。最典型的狀態(tài)就是,打開一本書,卻總是讀了一半放在那里,然后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另一本;面對互聯(lián)網上鋪天蓋地的信息,我們突然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想要和時間賽跑,卻又力不從心……
知識焦慮的實質是信息焦慮。面對海量信息時,人們往往目不暇接,難以全部吸收或只能淺層次地吸收,從而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恐慌。面對大量且復雜的信息,人們可能會為了獲得所需信息而盲目索取和接收,結果成了被動的信息接受者,陷入盲目跟風的狀態(tài)。另外,任何一種知識和學問都有其成熟的內在體系,當前市場上提供的“干貨”雖簡化了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步驟和痛苦,但是如果人們想要掌握知識,就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認知學習。很可能短時間內知識量爆棚,但只是假象,并且還會加劇知識焦慮。
求知欲使人類渴望把更多非我的東西轉變成自我的東西,這符合人類進步的需要。但現(xiàn)代社會非我的知識無限浩大,僅僅依靠個人的記憶和能力,很難全部遍及。因此,對知識的渴求和有限的時間精力就成了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從而催生出一些不時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負面情緒。當我們的求知欲越來越強,但身邊的媒體或其他手段難以讓我們觸及所需時,焦慮情緒就會出現(xiàn)。特別是現(xiàn)在的新中產階級,他們普遍存在工作超載、職業(yè)倦怠和發(fā)展困惑等問題,總擔心自己缺乏競爭力,于是對知識的焦慮情緒愈發(fā)嚴重。
逐漸增多的求知欲只是知識焦慮產生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當下信息環(huán)境的復雜多樣。當前,信息生產的主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消費者。在人人都參與信息生產的過程中,信息的真實性正日益受到挑戰(zhàn),我們無法保證每個人的信息都是真實準確的。此外,網絡上的一些二次生產和傳播也會影響一手信息的真實性,使得整個信息環(huán)境真假混雜。在此環(huán)境中,我們要想獲得真實準確的信息,就需要耗費比之前更多的精力。
知識焦慮會使我們非理性地索取信息,并且淺層化地吸收。為了克服信息不足造成的恐慌和焦慮,人們可能會人云亦云,成為失去思考能力的追隨者。此外,知識焦慮也會影響我們對知識的深層次吸收,導致一些人只是一味地尋找了解,但對每條信息都沒有進行全面深入的解讀。更掌握不了知識的精髓。在茫茫的知識大海里,我們無法正確定位自己應該學什么,一旦有專門性的、分類化的、帶有總論性質的知識服務產品出現(xiàn),我們就有可能為之付費。
(摘編自匡文波《“知識焦慮”緣何而生》)材料二:
費孝通先生認為,面臨快速的環(huán)境變遷或社會轉型,人們會產生“更為迫切的心態(tài)秩序的危機”。知識焦慮或許就是這種危機的最直觀顯露:既有的信息知識獲取秩序受到新媒體的挑戰(zhàn),新秩序又遠未建立,信息自由狀況遠超人們的預見與把控,陌生感使得生活于其間的個人或群體變得無所選從。但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通過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種種產生于適應新形勢的“現(xiàn)實性焦慮”,雖是人類對某種外部危險本能的知覺反應,但人們也能夠進行積極戰(zhàn)斗或逃避危險。這一成果讓我們感到:一方面,面對網絡信息泛化知識操棚這樣一些無法預料、不可控制的情境,知識焦慮固然是一種令人不快的心理必然。但另一方面,變遷也為變化提供了可能,焦慮對個體生存未必都是消極的,它也會激發(fā)一些有益的自我保護行為。
作為一種科技進化的產物,網絡社會的知識焦慮絕不代表必然的被動回避,相反,它很可能會帶動社會整體認知的提升。不論是選擇或提升,都是具有進化意義的人類適應性行為。發(fā)現(xiàn)問題、消除危險,首要的是撥開附著于其上的過度功利性訴求和個體永無窮盡的攀比心態(tài),靠近知識焦慮的最初體驗,而后才能深刻洞察信息化對于成長的新要求,還原出知識焦慮對于數(shù)字化生存和發(fā)展的積極意義。
知識焦慮亦可激發(fā)我們對精確知識的興趣,進一步培養(yǎng)我們如劍如炬般的銳利眼光。當信息如潮水一般襲來,哪些是真知,哪些更有價值,就需要我們不斷調動過往經驗,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理性認識和科學方法審慎地展開分析,從而將發(fā)掘、判斷、理解的能力推向新的高度,打造更智慧、更強大的自己。
信息碎片化引起的知識焦慮,也有助于激活我們資源開放共享、協(xié)同學習的團隊活力。目前,維基百科、知乎問答、百度云盤等花樣迭出的動態(tài)共享數(shù)據(jù)庫,正在日益推進人工智能與智力的匹配,正趨向完善地服務于我們的知識訴求和個性化需求。以點對點對話、知識轉述、視聽文學等為樣態(tài)的知識付費,也有待于打破狹隘的市場交易思維局限,真正解決碎片化知識積累和效益等問題,提高知識擁有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分享速率,加快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開放性轉化,實現(xiàn)人類知識生產與使用的深度創(chuàng)新。
(摘編自孟威《知識焦慮如何轉化為學習動力》)(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網絡環(huán)境中的知識焦慮,有個人分析、處理信息能力不足的原因,也與環(huán)境因素相關。
B.如果人們想要掌握知識,就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認知學習。當前市場上提供的“干貨”很可能短時間內讓人知識量爆棚,但只是假象。
C.為了克服信息不足造成的恐慌和焦慮,人們會人云亦云,成為失去思考能力的追隨者。
D.把知識焦慮變?yōu)閯恿?,需撥開附著于其上的過度功利性訴求和個體永無窮盡的攀比心。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容易盲目跟風,輕信網絡上的知識速成品,致使知識量爆棚卻加劇了焦慮。
B.費孝通和弗洛伊德的理論可以從社會和心理角度對知識焦慮做出深層解釋,并提供積極建議。
C.從長遠來看,只要人們不被動回避問題,網絡社會的知識焦慮就能帶動社會整體認知的提升。
D.動態(tài)共享數(shù)據(jù)庫以及多樣態(tài)的知識付費,都是當下人們創(chuàng)新知識生產與使用的有效探索行為。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知識焦慮”表現(xiàn)的一項是
A.在各類APP信息接收與解讀過程中,人們很難專注于某一條信息,持續(xù)分心并且害怕錯過。
B.一位網絡工程師在某一流大學學有所成之后,因不斷涌現(xiàn)的“新知識”而成為“考證狂人”。
C.四川綿陽七十歲的李啟君奶奶堅持五年,圓夢大學,她表示若身體允許,還想當作家寫小說。
D.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比如用鍋,昨天有專家說鐵鍋好,今日又有專家說鋁鍋好,人們無所適從。
(4)材料一與材料二論證嚴密,請簡要說明兩則材料的論證結構有何不同。組卷:2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禮拜二午睡時刻
加西亞?馬爾克斯 火車剛從震得發(fā)顫的橘紅色巖石的隧道里開出來。這里空氣濕潤,海風消失得無影無蹤,不時從車窗里吹進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煙氣。這時候正是上午十一點,天氣還不太熱。
她們是這節(jié)簡陋的三等車廂里僅有的兩名乘客。機車的煤煙不停地吹進窗子來。小姑娘換了個座位,她把她們隨身帶的東西——一個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報紙裹著的鮮花——放在靠窗口的座位上。她離開車窗,坐到對面的位子上,和媽媽正好臉對臉,母女二人都穿著襤褸的喪服。
小姑娘十二歲,這是她第一次出遠門。那位婦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身上沒有一點兒線條,穿的衣服像件法袍,要說她是小姑娘的媽媽,她顯得太老了一些。在整個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著椅子,兩手按著膝蓋上的一個漆皮剝落的皮包。她臉上露出那種安貧若素的人慣有的鎮(zhèn)定安詳?shù)纳袂椤?br /> 十二點,天氣熱起來了?;疖囋谝粋€荒涼的車站上停了十分鐘,加足了水。小姑娘脫掉鞋子,然后到衛(wèi)生間去,把那束枯萎的鮮花浸在水里。
小姑娘回來的時候,媽媽正在等她吃飯。媽媽遞給她一片奶酪、半個玉米餅和幾塊甜餅干。女人把裝著吃剩的食物的塑料袋卷起來,放進皮包里。這時候,從車窗里已經可以望見這個小鎮(zhèn)的全貌。這是八月的一個禮拜二,小鎮(zhèn)上陽光燦爛。
車站上空無一人,小鎮(zhèn)熱得像個蒸籠。
快兩點了,在這個時候,鎮(zhèn)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覺去了。從十一點起,商店、公共機關、學校就關了門,要等到將近四點鐘火車返回的時候才開門。
母女倆沿著杏樹蔭悄悄地走進小鎮(zhèn),盡量不去驚擾別人的午睡。她們徑直朝神父家走去。母親用手指甲敲了敲紗門,等了一會兒又去叫門。屋子里電風扇嗡嗡作響,聽不見腳步聲。又過了一會兒,只聽見大門輕輕地吱扭一聲,在離紗門不遠的地方有人細聲慢語地問:“誰啊?”
“我要找神父?!彼f。
“神父在睡覺呢!”
“我有急事?!眿D女固執(zhí)地說。她的聲調很平靜,又很執(zhí)拗。
大門悄悄地打開了一條縫,一個又矮又胖的中年婦女探身出來。
“請進來吧!”她一面說著,一面把門打開,把她們引到一條木頭長椅前。小女孩坐了下去,她母親愣愣地站在那里,兩只手緊緊抓住皮包。除了電風扇的嗡嗡聲外,聽不到一點其他的聲音。開門的那位婦女從客廳深處的門里走出來。
“他叫你們三點鐘以后再來,”她把聲音壓得低低地說,“他才躺下五分鐘?!?br />“火車三點半就要開了?!蹦赣H說。
她的回答很簡短,口氣很堅決,不過聲音還是那么溫和,流露出各種各樣的復雜感情。
“那好吧!”她說。
房間深處的門開了。神父用手帕揩拭著眼睛,從里面走出來。
“你有什么事?”他問。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鑰匙?!迸苏f。
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個女人,然后又透過紗窗望了望萬里無云的明朗的天空。
“天太熱了,”他說,“你們可以等到太陽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搖了搖頭。神父從欄桿里面走出來,從柜子里拿出一個皮面筆記本、一支蘸水鋼筆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邊。
“你們想去看哪一座墓?”他問道。
“卡絡斯?森特諾的墓。”女人回答說。
“誰?”
“卡絡斯?森特諾?!迸酥貜土艘槐?。
神父還是聽不明白。
“就是上禮拜在這兒被人打死的那個小偷,”女人不動聲色地說,“我是他母親?!?br />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個女人忍住悲痛,兩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臉刷地一下子紅了。他低下頭,準備填一張表。一邊填表一邊詢問那個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況。她毫不遲疑,詳盡準確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寫好的材料。神父頭上開始冒汗了。
事情發(fā)生在上禮拜一凌晨三點鐘,離開這里幾條街的地方。寡婦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滿東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細雨的淅瀝聲中雷薇卡太太聽見有人從外邊撬臨街的門。她慌忙起來,摸著黑,從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槍。這支槍自從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那時候起就沒有人用過。雷薇卡太太沒有開燈,就朝大廳走去。她不是憑門鎖的響聲來辨認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獨身生活在她身上產生的恐懼感使她不但能夠想象出門在哪里,而且能夠準確地知道門鎖的高度。她兩手舉起槍,閉上眼睛,猛一扣扳機。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槍。槍響之后,周圍立刻又寂然無聲了,只有細雨落在鋅皮屋頂上發(fā)出滴滴答答的聲響。她隨即聽到在門廊的水泥地上響起了金屬的碰擊聲和一個低啞的、有氣無力的、極度疲憊的呻吟聲:“哎呦,我的媽!”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門前倒臥著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著一件花條的法蘭絨上衣,一條普通的褲子,腰中沒有系皮帶,而是系著一根麻繩,光著腳。鎮(zhèn)上沒有人認識他是誰。
“這么說他叫卡絡斯?森特諾?!鄙窀柑钔瓯?,嘴里咕咕噥噥地說。
“卡絡斯?森特諾,”那個女人說,“是我的獨生子?!?br />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柜子里釘子上掛著兩把大鑰匙,上面長滿了銹。神父把鑰匙摘下來,放在欄桿上那本打開的筆記本上,用食指指著寫了字的那一頁上的一處地方,眼睛瞧著那個女人,說;“在這兒簽個字吧!您從來沒有想過要把他引上正道嗎?”
女人簽字回答說:“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人。”
神父本人也覺得這句話沒有多大的說服力,一則是因為人生經驗已經多少把他變成一個懷疑主義者了,再則是因為天氣實在太熱。神父叮囑她們把頭包好,免得中暑。他連連打著哈欠,幾乎就要睡著了。他睡意朦朧地指點母女倆怎樣才能找到卡絡斯?森特諾的墓地。還說回來的時候不要叫門,把鑰匙從門縫下塞進來就行了。那個女人聽著神父的講話,然后向他道了謝,臉上沒有絲毫的笑容。
她挽著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有刪減)(1)對小說題目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傳遞出了信息:故事發(fā)生的時間。
B.具有象征含義:小鎮(zhèn)人在“午睡時刻”處于昏睡的混沌和麻木狀態(tài),昏睡的不僅僅是人的身體,更是人的同情心、悲憫之心。
C.埋下伏筆和線索:“禮拜二午睡時刻”統(tǒng)攝全篇,預示小鎮(zhèn)的沉淪與毀滅。
D.增強小說的藝術效果:“午睡時刻”小鎮(zhèn)人的麻木和母親的清醒形成對比。
(2)下列關于作者和文本的相關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提到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在《百年孤獨》中是布恩迪亞家族第二代中的人物。
B.加西亞?馬爾克斯是19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C.加西亞?馬爾克斯和海明威、契訶夫、狄更斯并稱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
D.《百年孤獨》《復活》《老人與海》《大衛(wèi)?科波菲爾》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經典代表作品。
(3)“母親”是作品中的主人公,結合文本分析“母親”形象。組卷:13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
-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對商品而言,包裝起著包裹、裝飾的作用。歷史上,包裝材料一般取材于自然界。隨著生產力大幅提升,包裝材料逐漸向紙、塑料、玻璃等轉變。如今,不僅包裝的制作設計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彰顯著商品價值,還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特別是在網購大量興起的情況下,包裝成為快遞運輸 的環(huán)節(jié),在保護商品、避免損耗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近年來,隨著電商快速發(fā)展,消費需求日益多元,過度包裝現(xiàn)象“反復發(fā)作”,而且花樣不斷翻新。從長期來看,過度包裝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過度包裝不僅給消費者帶來困擾,也成為事關環(huán)境保護、綠色發(fā)展且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一方面,過度包裝 大量材料帶來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包裝材料產生的垃圾難處理、難降解,很可能對水、土壤、空氣造成長期污染。但是,解決過度包裝問題難以 。監(jiān)管部門、商家、消費者還需攜手努力,不棄微末、 ,從源頭減少過度包裝,才能讓“輕包裝”、簡包裝、包裝循環(huán)利用成為社會新風尚。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A.不可或缺 消耗 一蹴而就 久久為功 B.不可或缺 損耗 一揮而就 積土成山 C.無可非議 損耗 一蹴而就 積土成山 D.無可非議 消耗 一揮而就 久久為功
A.如今,包裝的設計制作水平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彰顯出商品價值,還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
B.如今,不僅包裝的設計制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彰顯著商品價值,還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C.如今,不僅包裝的設計制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彰顯出商品價值,還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
D.如今,包裝的設計制作水平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彰顯著商品價值,還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改寫為比喻句,并簡要分析改寫后的表達效果。組卷:4引用: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7.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在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課本第二單元中有不少經典語句,雖然產生于兩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如: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2)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
(3)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墨子?兼愛》)
(4)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5)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第二十四章》)
(6)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孫丑上》)
學習了上面的語句,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請你從上面語句中任選兩三句,以語文課代表崇德的身份寫一篇發(fā)言稿,在高二(8)班“‘典’亮成長,與時共進”經典名句品鑒活動中作主題發(fā)言,闡述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標題;切合身份,貼合情境;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要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9引用:3難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