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河南省駐馬店市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0/27 8:0:2
一、現代文閱讀(45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
鄉(xiāng) 土 本 色
費孝通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xiāng)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糠N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yè)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xiāng)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皩W”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F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xiāng)”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1)下列對“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鄉(xiāng)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生存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
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xiāng)土社會里鄉(xiāng)民個體之間彼此的孤立與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鄉(xiāng)土社會里的個體為了謀生這一共同目標,分工協(xié)作,有機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沒有陌生人的“熟人”社會。
D.無論是生活的環(huán)境還是所接觸的人物,對鄉(xiāng)民而言都是生而與俱,再熟悉不過的,于是他們選擇固守鄉(xiāng)土,終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生活在鄉(xiāng)土社會的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沒有隔閡,相比現代社會,更容易獲得一種從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鄉(xiāng)民從小習得禮俗,與周圍的人都熟如親人,因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對他們來講“從俗即是從心”。
C.鄉(xiāng)民之間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來進行的,法律不是調節(jié)鄉(xiāng)土社會中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基本依據。
D.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產生于對一種行為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土社會實際上就是熟人社會、禮俗社會,而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法理社會,兩者的人際交往原則有別。
B.禮俗是鄉(xiāng)土社會里應對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抽象真理,也是人們處理具體事務時目的與手段間的普遍聯系。
C.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從熟悉里獲得的認識是個別的?!墩撜Z》中孔子因人而異地解釋“孝”,能讓我們體會到這種特性。
D.在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暴露出弊端,“土氣”一詞因而有了貶義。組卷:169引用:64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從春節(jié)期間的《唐宮夜宴》到元宵節(jié)的“元宵奇妙夜”,從清明節(jié)的“清明時節(jié)奇妙游”到今天的“端午奇妙游”,在沒有流量明星加持的基礎上,河南衛(wèi)視自己創(chuàng)造了流量。如果說一次走紅“出圈”是運氣與偶然,那么次次“破圈”而紅就是實力與必然了。仔細看節(jié)目不難發(fā)現,不管是洛陽應天門還是開封清明上河園,不管是中醫(yī)藥文化還是傳統(tǒng)武術,不管是美食還是服飾,所有內容無一例外,都是對河南本省文化、資源和歷史的傳承,更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闡釋??梢哉f,真正火“出圈”的是中國文化。
近年來,從《國家寶藏》到《典籍里的中國》,從《上新了?故宮》到《書簡閱中國》,我們已經看到很多類似的節(jié)目。這些節(jié)目在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的基礎上,用匠心去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以傳播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不僅實現了歷史厚重與藝術傳播的結合,也激發(fā)了觀眾內心對民族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更推動了中國文化不斷走出去。
(摘編自行遠《人民來論<洛神水賦>破圈,既是傳承更是自信》,人民網2021年6月15日)
材料二:
在端午節(jié)到來之際,在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河南廣播電視臺的支持下,新西蘭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通過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向新西蘭網友分享了精彩的水下中國風舞蹈《祈》,與新西蘭民眾共慶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
6月12日晚,河南廣播電視臺播出了中國節(jié)日系列之端午節(jié)特別節(jié)目——端午奇妙游。而奇妙游的第一站,就是“曹植邂逅洛神”之地——洛水。這部舞蹈作品播出后,迅速在各大社交媒體刷屏。網友們感嘆:“每一幀都是壁畫。”
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表示,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將用好中心的各大自媒體社交平臺,第一時間傳播精品,讓文化精品講述最好的中國故事。
(摘編自《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分享端午盛宴:水中舞<祈>五彩“洛神”演繹水下飛天》,人民網2021年6月18日)材料三:
全長僅1分55秒的舞蹈,卻歷經了3次拍攝,舞者在水下泡了整整26個小時才完成。整個水下舞蹈的拍攝過程都要靠憋氣完成,先在水面上做好呼吸的調整,再憋一口氣潛到水下完成動作,再重新回到水面上換氣,大概50秒換一次氣,一天反復下水超過200次,拍攝200多條?!爸袊L節(jié)目‘出圈’背后,是創(chuàng)作者滿足當代觀眾審美需求的誠意和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敬意?!编嵵荽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張淑華說。
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負責人表示,從《唐宮夜宴》到《洛神水賦》,能持續(xù)產生爆款靠的是有生機和活力的新機制。2020年,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合并了原臺里的電視文藝部、紀錄片工作室,經過二次優(yōu)化成立了18個導演工作室?!肮ぷ魇抑贫取绷糇×艘慌瞬挪⑶壹ぐl(fā)了人才的創(chuàng)造力。與以往指定團隊不同,方案是所有工作室團隊參與競聘得出的。在各工作室闡述方案后,經過初選、復試等層層選拔,最終才能選定方案。
(摘編自王勝昔、汪俊杰《高科技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合碰撞“水下洛神”如何從創(chuàng)意變成現實》,《光明日報》2021年6月22日)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家寶藏》等節(jié)目既實現了歷史與藝術的結合,又激發(fā)了觀眾對民族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更推動了中國文化走出國門。
B.在中國文旅部門和河南廣播電視臺的支持下,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通過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分享了水下中國風舞蹈《祈》。
C.張淑華教授認為,中國風之類節(jié)目受人關注,在于創(chuàng)作者既滿足了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又實現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發(fā)揚。
D.和《唐宮夜宴》相比,《洛神水賦》的成功有賴于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不斷優(yōu)化的“工作室制度”等機制。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河南衛(wèi)視依托自身,傳承本省文化、資源和歷史,闡釋傳統(tǒng)文化,因為沒有流量明星加持,才創(chuàng)造了流量。
B.端午奇妙游的第一站是“曹植邂逅洛神”之地——洛水,作品播出后迅速在各大媒體刷屏,受到網友夸贊。
C.《洛神水賦》以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演繹東方美學,它的創(chuàng)作過程表現了創(chuàng)作者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
D.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的“工作室制度”激發(fā)了專業(yè)人員的內容創(chuàng)作活力和團隊的創(chuàng)優(yōu)熱情。
(3)以舞蹈《祈》為代表的河南廣播電視臺文藝節(jié)目火“出圈”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組卷:1引用:2難度:0.2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初心的模樣
王慶高 18歲那年,我接父親的班來到煤礦當井下工。下井那天,父親給我講了這個故事。
那是44年前的7月28日,礦領導干部輪流帶班下井,那天輪到了我父親,我父親帶領兩千多名井下工下井作業(yè)。凌晨3點42分,只聽得大地“隆隆”作響,礦井劇烈晃動,霎時一片黑暗。“地震了,地震了!”不知道是誰喊了起來,接著便是一片慌亂的騷動。父親作為帶隊的領導,立即站到高處大聲喊道:“同志們別亂動,靠在邊上別亂動!一切聽我指揮!”
礦井里經過一陣劇烈晃動之后,漸漸緩和下來。掘進巷道和尾巷道好像沒有坍塌。父親大聲喊道:“各工作隊清點人數,立即報過來!”各個工作隊清點了人數,兩千名職工一個不少。
這時,父親對大家喊:“各隊的隊長站出來,共產黨員站出來!”
不一會兒,各隊的隊長和共產黨員頂著礦燈圍在了父親周圍。父親把隊長和黨員分成了幾個小組:有分頭找“生命通道“的,有安撫群眾做思想工作的,有維護秩序的。分工之后,大家分頭行動,礦井里頓時安靜下來。
過了個把小時,負責找“生命通道“的三個小組回來報告說,兩個井口全部被堵死,通風口也被泥土亂石堵死。
一些曠工聽到后,議論紛紛,恐慌不已,黑暗中又是一陣兒騷動。
父親聽到后,大聲安撫大家說:“大家不要慌亂!我親自帶人去找‘生命通道’,請你們耐心等待!”
他領著幾個隊長,冒著生命危險找到出井口,出井口遭到破壞,被堵得嚴嚴實實。他們又去找通風口,通風口也被亂石和泥土堵住。他趴在泥土亂石上靜靜地體驗,隱隱約約感到有涼氣流動。怕自己體驗得不準,他就叫身邊一個有經驗的老掘進隊長體驗。老掘進隊長在泥石堆上趴著感覺了一會兒,也感覺有涼氣在流動。于是父親對大家說:“通風口好像堵得不很嚴實,我們動手挖開就有救了。黨員干部們先上!”
幾個隊長和黨員們爬到了前面,他們用鐵锨挖,用手搬,挖掘通風口的亂石和泥土,一個個滿臉泥水和汗水,渾身是泥。忽然,他們覺得大地又輕微晃動起來,一陣余震,泥流亂石滾動,把父親和幾名黨員砸傷了,好在都沒有生命危險。父親的腿被砸骨折了,黨員礦工們要抬他下去,可他堅決不肯,繼續(xù)留在那里指揮挖通風口。他們挖呀挖呀,挖得手表轉了兩圈,還是沒有看到一絲光亮。這時候,礦工們帶的干糧也沒有了,水也沒有了,只能喝井下的煤渣水。礦工們沉不住氣,又騷動起來,膽小的竟“嗚嗚”哭了起來。我父親感到責任的重大:兩千名礦工鮮活的生命啊,難道我就不能帶領他們沖出地獄?叫我怎么向黨交代!
父親責令身邊的人把他抬到通風口作業(yè)處,忍著疼痛趴在泥石塊上仔細聽風品氣,明顯感覺涼氣流動加大了。他叫老掘進隊長也聽了聽,老掘進隊長感覺也是。父親臉上露出笑容,蠻有信心地對大家說:“大家不要氣餒,我們勝利在望了,剛才的余震讓風口松動了一下,我們明顯感到有涼氣流動,這說明離出風口不遠了,大家繼續(xù)挖,一定能挖出‘生命通道’!”
干部、黨員和礦工骨干輪流上陣,忍著饑餓,忍著干渴,一塊石頭一把稀泥,挖著挖著,忽然有一絲光亮透了進來。
“有光了,有光了!離洞口不遠了!”一名正在作業(yè)的黨員喊了起來。緊接著,擊鼓傳花似的喊了起來。霎時間,巷道里的礦工們禁不住都站立起來,熱烈地鼓起掌來,不知誰喊道:“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一時間口號聲震天動地。
通風口終于打開了。那是1969年井下搞戰(zhàn)備設計的通風口,直徑0.7米,高60米,有簡易鋼筋梯子。只可以一個人一個人往外攀走。“生命通道“挖通后,父親由同事們攙扶著站起來,大聲說:“同志們,聽我的命令,現在女同志先走!”
女同志一個挨一個攀爬著出去了。
接著父親又命令,二十歲以下的礦工先走!
年輕的礦工們一個挨一個攀爬出去了。
父親再次命令,現在五十歲以上的礦工走,接下來三十歲以下、四十歲以上的礦工排好隊,依次出去!
當三十多歲正值壯年的礦工們最后依次爬出去時,還有幾名黨員和隊長圍在父親身邊。
父親最后命令:“黨員們走,隊長和我最后走!”
黨員們依次攀爬出去。最后,幾個隊長拉的拉,推的推,把父親推出了洞口。
外面,風雨交加,出去的兩千名工人們一個也沒有離開,每出來一個人,大家都熱烈鼓掌一次。當父親最后一個出來的時候,掌聲雷動。
也真是怪,那天回家的路上,天霽云開,雨過天晴,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了陽光……
我在井下有意識地盯著干部和黨員們的舉動,他們都像父親一樣照顧著新下井的礦工。下班升井后,我一直回味著父親講的故事,父親和黨員們的形象一直縈繞在我的眼前。
晚上,我鄭重地寫下了入黨申請書。
(選自《小小說選刊》,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小說構思精妙,富有特色,在“我”的故事中套進了“父親”的故事,兩個故事的人物與情感融為一體。
B.被救的礦工們回家時,“天霽云開,雨過天晴,每個人的臉上掛滿了陽光”,這體現了他們對自己命不該絕的慶幸與安慰。
C.小說中出現了一些表示時間概念的詞語,如“44年前的7月8日”“凌晨3點42分”等,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
D.父親在地震時帶領礦工們自救的故事,展現出共產黨人踐行初心的面貌和精神,是“我”思想升華的動力之源。
(2)小說題目為“初心的模樣”,文中以父親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初心”是什么模樣?請結合小說內容簡要分析。
(3)“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組卷:3引用:1難度:0.5
(四)詩歌鑒賞(本題共1小題,9分)
-
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一朵野花
陳夢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開了又落了,
不想到這小生命,向著太陽發(fā)笑,
上帝給他的聰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歡喜,他的詩,在風前輕搖。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開了又落了,
他看見青天,看不見自己的渺小,
聽慣風的溫柔,聽慣風的怒號,
就連他自己的夢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1)下列對本詩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朵野花在荒野里開了又落了”,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蘊含著詩人的慨嘆。
B.“他看見青天,看不見自己的渺小”,兩句之間形成對比,借以揭示了好高騖遠、妄自尊大的人性弱點。
C.詩歌前后兩節(jié)的首句形成復沓,成為兩節(jié)詩詠唱的基礎,雖然一字不改,卻在情感上呈現出強化效果。
D.詩人站在全知視角,用第三人稱指稱野花,易于更加靈活地刻畫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內心的情感世界。
(2)“意象”是中國詩歌里的一個重要概念,往往是詩人情思的載體。本詩中,“野花”這一意象具有什么樣的特征?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組卷:17引用:1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
-
11.填空。
(1)從圖可知,這是“中”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從漢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等六種造字法看,“中”是
(2)“中”字有多種讀音,在《勸學》“木直中繩”里讀
(3)“中”這個詞在河南方言里是個核心詞,它的使用頻率極高,內涵也極為豐富。說“這本書中”,意思是組卷:2引用:1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12.根據要求寫作。
請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選擇某個與“我”有關聯的地方,寫一篇文章。
題目:《我與______》
要求:(1)空格中填入的必須是某個地點或場所;
(2)力求情景交融;
(3)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3引用:1難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