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四川省成都市簡陽市陽安中學高二(下)月考語文試卷(5月份)
發(fā)布:2024/5/31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在一些偏遠山區(qū),經(jīng)濟相對落后,對外交流比較閉塞,書面文字使用較少,人們通過口傳文學這種口耳相傳的語言形式,書寫著本族群的歷史、風俗和人情,以此保存并傳承本族群的集體記憶。
在一個族群中,過去的活動經(jīng)驗只有通過其遺跡(如實物、圖像、文獻、儀式)才能加以了解。口傳文學正是這樣一種反映過去經(jīng)驗遺跡的符號體系,它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碎片,是成員之間日常交往事實所構筑的社會情境的真實再現(xiàn)。作為族群文化的象征,民歌、神話等口傳文學作品見證了族群社會的歷史與變遷,包含著族群的價值、信仰、觀念,是建構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
一方面,口傳文學對族群歷史的情境再現(xiàn),讓人們在族群社會的關系結(jié)構中找到自己應有的身份。通過一個個神話故事、民間歌謠、民間儀式的傳播,一段段共同體驗與相似情懷在個人與群體中持續(xù)累積,代表本族群鮮明特色的集體記憶被自覺與不自覺地保存,并且借助民間權威的力量在族群內(nèi)部傳播。同時,這種記憶將本族群世代相傳的習俗和思維模式根植于每個成員的內(nèi)心,成為族群共同的觀念、情感和價值追求。
另一方面,承載著族群文化的口傳文學作品,讓人們在理解過去的基礎上,通過個體的實踐參與,促進集體記憶的儲存和重建,以促成歷史和現(xiàn)實的延續(xù)。族群所共有的思維模式在人們的內(nèi)心始終保持著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集體記憶中所共享的群體認知和價值認同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闡釋,這些闡釋又隨著時代發(fā)展而不斷創(chuàng)新。
口傳文學通過創(chuàng)作者對族群過往的回憶,以歷史追溯和現(xiàn)實白描的方式,將共同的集體記憶整合成行為規(guī)范的敘述序列??趥魑膶W將族群成員共同認可的價值標準,抽象成為推動族群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則與范本,并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語言形式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將個體記憶有效地同化到集體記憶所包含的特定規(guī)則體系中。這種濃縮的過去式規(guī)則,對于人們當下的行為具有內(nèi)在約束作用。
與此同時,口傳文學通過面對面的傳播方式,將其所表達的秩序與規(guī)則進行雙向輸出。和書面文本單向度的意義輸出不同的是,口傳文學的講唱者與全體成員既是傳播者,又是創(chuàng)作者。在聽和講的過程中,族群的價值認同、秩序規(guī)范得到強化,被人們所遵守。
口傳文學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將人倫秩序、倫理道德根植于人們的內(nèi)心,沉淀成為一套普遍認可的規(guī)則體系,在塑造與人為善、團結(jié)和睦、相互協(xié)助的民族性格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國家法律不夠完善或者定義模糊的情況下,援引口傳文學中的民間規(guī)范進行案件審理,有利于回應民眾心聲,滿足人民對公平正義的訴求。在特定情況下,司法裁判關注民間規(guī)則及特定場域中行動者的行動邏輯,理順交往事實與法律規(guī)定的內(nèi)生關系,通過司法解釋等方式確立民間規(guī)則在特定案件中的規(guī)范位序,有利于維系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
(摘編自蘇潔《符號與意義指向,西南少數(shù)民族口傳文學中的秩序與規(guī)范》)(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口傳文學是書面文字使用較少地區(qū)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很好地傳承了本族群的集體記憶。
B.口傳文學在構成族群普遍認可的規(guī)則體系的基礎上,讓人倫秩序、倫理道德根植于族群內(nèi)心。
C.面對面?zhèn)鞑サ目趥魑膶W是雙向輸出,在秩序與規(guī)則的宣傳遵守上比書面文本單向輸出效果要好。
D.反映族群過去經(jīng)驗遺跡的口傳文學是一種符號體系。能讓人們了解本族群過去的活動經(jīng)驗。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總括內(nèi)容,然后從口傳文學建構集體記憶、詮釋秩序與規(guī)則等方面進行論證。
B.“言語的習俗構成了集體記憶最基本同時又是最穩(wěn)定的框架”的觀點可作為第二段論據(jù)。
C.三、四段從兩個角度討論了“集體記憶如果不隨著時代發(fā)展創(chuàng)新觀點,就會被時代淘汰”的論點。
D.末段討論口傳文學的重要作用時,用“在……情況下”在特定情況下”等語言使論述更嚴謹。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口傳文學作品因是建構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而見證了族群的變遷,成為族群的文化象征。
B.口傳文學通過對本族群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描述與追憶,喚醒族群成員的集體記憶。
C.集體記憶能促進族群成員形成對族群價值和規(guī)范的認同,有利于維系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
D.在法律不完善時合理運用口傳文學中的民間規(guī)范,有利于維護公序良俗,彰顯公平正義。組卷:6引用:6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毋庸諱言,在習慣了刷屏瀏覽點點戳戳的生活之后,對于很多人而言,千余字的文章已是不能承受之長,鐘已是最大閱讀續(xù)航。有人感慨“書太難讀”,似乎以前甘之如飴的小說,如今大家都讀不下去,更不必說品讀那些大部頭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了。人們越來越依賴網(wǎng)絡,然而“數(shù)字閱讀”、不假思索的淺閱讀卻在極大削弱人們閱讀復雜深奧內(nèi)容的能力,加劇著思維的淺薄。在“碎片化閱讀”“快餐式淺閱讀”中,習慣了“數(shù)字閱讀”的跳躍、零碎和浮光掠影,短期來看,人們可獲取大量信息,但實則難以真正吸收其中養(yǎng)分,長期下去還可能使人變得更浮躁。我們或許更需要回歸傳統(tǒng)閱讀的節(jié)奏、系統(tǒng)與靜心思考,找尋那些日漸退化的思維能力。書的分量,在思想亦在品格?!白x屏時代”,勿忘閱讀品格,我們就不會在網(wǎng)絡信息中迷失方向。
(摘編自張砥《“讀屏時代”更需要深讀靜思》) 材料二: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碑斍埃安烤幈尽敝行W語文教科書更是“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不斷加強對讀“整本的書”的引領力度。其實早在20世紀40年代,葉圣陶就提出了“讀整本的書”的觀點。葉老認為只讀課本上的文字,“老是局促在小規(guī)模的氛圍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讀整本書的時候就會無從下手,難以把握。沒有足夠的閱讀空間,也就沒有自己學習嘗試的機會。學生沒有整本書閱讀的實踐,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不可能自己學會閱讀。整本書閱讀能夠讓學生接觸到足夠的豐富的語言,有利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吸收。整本書閱讀提供了思維得以深入的可能性,單是學生感興趣的情節(jié)的猜測、人物命運的捉摸等,就足以鍛煉學生的思維了。整本書負載著文化,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就會受到文化的熏染,文化的因子就會進入學生的血脈之中。學生擁有獨特的價值觀念,就能形成獨特的文化人格,就不會迷失在社會中。
(摘編自《葉圣陶:整本書閱讀的意義》) 材料三:蘇軾在《又答王庠書》中介紹了他自己首創(chuàng)并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shù)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痹谌~圣陶先生看來,以“整本的書”為教材,“就學生方面說,在某一時期專讀某一本書,心志可以專一,討究可以徹底。在中學階段內(nèi)雖然只能讀有限的幾本書,但是那幾本書是真正專心去讀的,這就養(yǎng)成了讀書的能力;憑這能力,就可以隨時隨地讀其他的書以及單篇短章。讀整部的書,不但可以練習精讀,同時又可以練習速讀,如此說來,改用整本的書作為教材對于“養(yǎng)成讀書習慣,似乎切實有效得多”。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材料四:其實,閱讀也分為不同的層次:第一層是篇章閱讀;第二層是書本閱讀,即領會整本書的意旨;第三層就是主題閱讀,即選準某個具體的知識領域,廣泛涉獵該領域內(nèi)有價值的中外所有書籍、資料,甚至相關學者的研究論文,力求窮盡所有。深度閱讀,或許首先應當選好恰當?shù)闹黝}領域。如果所選書籍內(nèi)容過于深奧,與自身理解能力嚴重脫鉤,閱讀是不可能走向深入的。將閱讀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閱讀規(guī)律,慎重選擇領域,根據(jù)自身情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完成不同閱讀階段的精神攀爬。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閱讀質(zhì)量,不妨試著變流于表面的零散閱讀為主題閱讀。當我們將零散閱讀的粗淺體驗升華為主題閱讀的凝神研究,閱讀將不再只是睡前床頭的雞湯慰藉,而是漸漸盛滿充盈的靈魂家園。
(摘編自《從雞湯到家園有多遠》)(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數(shù)字閱讀”的今天,很多人越來越依賴于網(wǎng)絡閱讀,網(wǎng)絡閱讀削弱了人們閱讀復雜深奧內(nèi)容的能力。
B.葉圣陶先生提倡“讀整本書”,他認為“整本書閱讀”可以擴大閱讀空間,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C.學生沒有整本書閱讀的實踐,就不會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但假以時日,也可能自己學會閱讀。
D.在蘇軾看來,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求學的人讀書要有針對性,側(cè)重性,才能達到求學的目的。
(2)下列對材料的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葉圣陶先生認為讀整本的書可以練習精讀和速讀,以整本書作為教材對于養(yǎng)成讀書習慣更加有效。
B.材料一分析了數(shù)字時代的閱讀現(xiàn)狀,憂慮淺閱讀會錯失大量信息,呼吁數(shù)字時代更需要回歸傳統(tǒng)深閱讀。
C.四則材料側(cè)重點不同,但都提倡“整本書閱讀”,認為這是回歸深度閱讀回歸經(jīng)典閱讀的最好方式。
D.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閱讀質(zhì)量,可以嘗試將零散閱讀變?yōu)橹黝}閱讀。這樣,閱讀就能漸漸成為盛滿充盈的靈魂家園。
(3)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如何進行閱讀?請結(jié)合材料加以概括。組卷:4引用:4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俺是一棵老柳
李木生 總覺有根,能往土里扎,不然怎么就叫木生?莫名地凡樹都親,哪怕在國外,又不用翻譯,一下子就能與樹熟知起來、情動起來、交流起來,流連忘返。哪怕是一根斜臨于水面的枯木,也會駐足尋思它的前生今世,憐惜得不行。有些樹,高大得仰視也不能盡觀,就會圍著樹細細打量,仿佛面對一位久別重逢的老友。還不能盡興,又會俯下身子久久地看它貼在地上的樹影。哪怕是荒原上一株孤單的荊棘,低矮在腳踝處,照樣能看出它無盡的好來,讓心柔軟得如融雪一般。好多年前,在孔子的尼山,見過好多裸露著粗根的柏樹,會擔心大風或急雨時,吃力的根受不了,讓樹遭難。至今,還會在夢里遇到它們,正一锨一锨地為它們培土。
我的前世或者就是一棵樹。如果是,會是一棵什么樹呢?
有朋友說我是棵巖柏。想想,巖柏的孤獨與巖柏的冷峭,我都不能達到。自己思量,我就是一棵柳樹吧,一棵長在荒野上的老柳。
柳有草性,多,還隨和,有點土就能成活。雖然還叫“楊柳”其實哪有楊樹的直捋與華美?白生生的楊樹,還有巴掌大的葉,夏日里能在風里唱好多的歌。柳樹自知粗陋,放任著糙還黑的身子,也不管是道旁溝邊,只是隨形就勢、不分正斜地生長。實誠處世,倒不實憨,雖不能歌,卻也自性自在地細語,竊竊地。當然不會有鳳棲凰居,倒是與老鴰麻雀打成一片,任由它們落腳,造窩,生兒育女。其實柳樹并不只是細語,中年以后,遇到強橫的風,也會嗚嗚地叫著憤怒與悲傷,不像棲樹多在風和日麗時嘩嘩啦啦地唱贊歌。
童年的時光多是艱辛與苦楚,饑餓伴隨著沒頭沒尾的運動,有時會絕望到看不到一點出路。稀薄的溫暖與歡樂里,總會有柳樹的影子。窮日子最怕嚴冬,柳樹通人性般年年干枯了一些枝條,被風搖落,再被村上的小小子小妮子搶到手,就成了灶下最好的燒柴。我們這些凍得鼻涕老長的小小子,還會有一根或榆林或棗木的“把棍子”,瞄準了柳樹上稍稍粗點的干枝投擲,我們叫“投干棒”。有時一個千枝,需要投擲十數(shù)下才能將其砸下來。熬過了寒冬,柳樹又會早早地見芽,在仍然寒冷肅殺里悄悄地讓枝條變青、發(fā)芽。等到陽光真的有了暖和的意思,柳花就或黃或綠一串串地開了。我們這些小小子,又會折下一段粗一點的柳枝,捏捏擰擰,等到皮與干分離,將白生生、濕漉漉的干抽出,青青的皮便如蛇蛻般獨立。欣喜著將皮的一頭捏扁,用指甲輕輕地刮起一點浮皮,像鎖吶扁扁的哨嘴子,就可以吹出亮亮的綠瑩瑩的聲音來。
柳樹隨和,枝條最柔,依風搖擺間,就用樸實的情意將一冬的冷峭熨撫得軟綿欣然。它的花與芽,比迎春還早,一樹樹的嫩黃淺綠,薄霧般、夢幻般、輕紗般地飛舞于寒冷里,讓陽光、讓細雨,都飽含了詩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留之間,載承了多少人間摯誠的情懷。灞橋兩岸,依依的楊柳,是否還有或濃或淡的古意?
平凡而又似乎柔弱的柳樹,當然從不入名貴的行列,便如野草一般,常常地經(jīng)受折與砍伐。但是柳樹似乎不怕,刀斧之后,它卻不死,從容地迎候春天。哪有沒有春天的世道?春天一到,就在那些刀斧肆虐處,便有新枝不可遏制地生長出來,斷一枝長十枝。就是將它斬首,它也不死,還是要生長不已。我總是不大相信勝王敗寇的所謂歷史,總能從歷史的夾縫中,看到一些真相。比如那個失敗的刑天,就是我所佩服一位反叛者--“刑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誰能說入鄉(xiāng)隨俗的柳樹,就沒有“操干戚以舞”的精神?
窗外,萬木爭春里,就有一片綠的云霧,那就是柳了。垂下萬千的枝條,卻滿是生長的精神。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愛樹寫起,以自己想成為一棵老柳的緣由展開,又以對老柳的贊嘆作結(jié),寫景生動細致,情感真摯動人,讀來感人至深。
B.文章開頭,不論是對臨水枯木的憐惜、圍繞高樹細細打量,還是柔軟地看著荒原的荊棘、對尼山柏樹的擔心,都是為了與柳樹作對比。
C.文章以“俺是一棵老柳”為題,采用了借柳寫人、人柳對應的方法,在對柳樹的贊美中,表達自己想要擁有平凡卻堅強的美麗人生。
D.文章敘事寫景,靈活運用比喻、擬人、對比、引用等多種手法,句式整散結(jié)合,語言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2)請賞析“其實柳樹并不只是細語,中年以后,遇到強橫的風,也會嗚嗚地叫著憤怒與悲傷,不像楊樹多在風和日麗時嘩嘩啦啦地唱贊歌”。
(3)作者為何說“自己思量,我就是一棵柳樹吧,一棵長在荒野上的老柳”?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組卷:5引用:4難度:0.6
三、語言運用題
-
9.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語句簡潔流暢,不超過65個字。
操作系統(tǒng)是管理計算機軟硬件的“大管家”,也是決定其性能的關鍵技術。參考經(jīng)典計算機的思路,操作系統(tǒng)成為有效管理、利用量子計算資源的關鍵技術。2021年2月8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轉(zhuǎn)化平臺合肥本源量子科技公司,發(fā)布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本源司南”。該操作系統(tǒng)能數(shù)倍提升現(xiàn)有量子計算機的運行效率,在量子計算任務并行化執(zhí)行、量子芯片自動化校準、量子資源系統(tǒng)化管理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量子計算機是國際熱點研究領域,目前全球范圍內(nèi)可供使用的量子計算機僅有50臺左右。在量子計算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如何高效穩(wěn)定的發(fā)揮算力,是量子計算發(fā)展的新難題。組卷:4引用:5難度:0.4
四、作文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在某次歌唱比賽中,有熱心觀眾提出“對歌手而言,個性與技巧哪個更重要”的疑問,引發(fā)了觀眾的激烈爭論:有人認為當以技巧為重,如果一個歌手沒有技巧就不配稱之為歌手,個性也無從談起;有人認為個性才是歌手的識別標志,否則就變成千人一聲的歌唱機器;還有人認為個性與技巧同樣重要。
其實,個性和技巧之爭,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而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有這樣的困惑。作為青年人,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5引用:5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