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湖南省普通高中高一(下)學業(yè)水平合格考歷史模擬試卷(長郡版二)
發(fā)布:2024/12/24 1:30:2
一、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
1.史書中有很多關于商朝的記載,得到了考古發(fā)掘的驗證。下列可能記錄商朝歷史的考古發(fā)現是( )
組卷:1引用:1難度:0.7 -
2.戰(zhàn)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采取發(fā)展小農經濟、改革用人制度,按照軍功或才能而不是按血緣授官授爵,加強君主權威等措施。這些變法共同面臨的時代背景是( ?。?/h2>
組卷:42引用:15難度:0.6 -
3.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吞并戰(zhàn)國,海內為一”,其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該王朝是( )
組卷:16引用:1難度:0.7 -
4.如圖為現存于甘肅博物館的文物晉歸義羌侯金印的印文。它是西晉頒給內遷的羌族酋長的印章。該文物可以說明西晉時期( ?。?/h2>
組卷:5引用:5難度:0.5 -
5.北宋的散文筆記《東京夢華錄》中有這么一段記載:“時節(jié)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侣暻尚τ诹盎ㄡ?,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它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h2>
組卷:16引用:1難度:0.6 -
6.小明在歷史興趣小組研究課題“臺灣地區(qū)自古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可以選用下列哪些中國古代史中的史實證明自己的觀點( ?。?br />①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
②鄭成功擊敗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
③清朝在福建省下設臺灣府
④晚清設立臺灣省組卷:8引用:1難度:0.6 -
7.康乾盛世后期,清政府統(tǒng)治危機初顯,下列選項中,與這一危機無關的是( ?。?/h2>
組卷:19引用:1難度:0.7 -
8.近代歷史上,曾有一場運動主張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關于這場運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組卷:14引用:1難度:0.6 -
9.1905年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上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并將其概括為三民主義,成為同盟會的綱領。其中,“平均地權”對應的是( ?。?/h2>
組卷:24引用:2難度:0.8
二、解答題(共2小題,滿分35分)
-
2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漢朝長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溫……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從東晉、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時期的幾百年間,北方戰(zhàn)亂頻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顯大增,移民紛紛轉向丘陵山區(qū)開荒種地,從而促進了長江流域山區(qū)的開發(fā)。
--李文瀾《唐代長江中游水患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諸問題的歷史啟示》
材料二:在長江流域早期開發(fā)中,畬田開發(fā)是一種典型形式。“畬田,峽中刀耕火種之地也,春初砍山,眾木盡噘。至當種時,伺有雨候,則前一夕滅之,借其灰以糞。明日雨作,乘熱下種,即苗盛倍收”。這種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國四川、云南等長江流域仍有所見。
--李文瀾《唐代長江中游水患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諸問題的歷史啟示》材料三:漢代至清末江淮較大水災統(tǒng)計朝代 西漢 唐 明 清 每百年次數 15.2 23.4 75.7 262.9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長江流域開發(fā)的進程和原因。
(2)結合材料分析長江流域開發(fā)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3)運用有關知識談談你對古代長江流域開發(fā)的認識。組卷:6引用:5難度:0.5
三、探究題
-
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為在回憶“公車上書”時說:“再命大學士李鴻章求和,議定割遼臺,并償款二萬萬兩。三月二十一日電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啟超)鼓動各省,并先鼓動粵中公車,上折拒和議,湖南人和之……時以士氣可用,乃合十八省舉人于松筠庵會議,與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晝二夜草萬言書,請拒和、遷都、變法三者……并日繕寫,遍傳都下,士氣憤涌,聯(lián)軌察院(都察院)前里許,至四月八日投遞,則察院以既以用寶(光緒帝批準和約),無法挽回,卻不收。許多論著據此認為康有為發(fā)起和組織了“公車上書”,并將之視為資產階級改良派走上政治舞臺的標志?!?br />--摘編自《康南海(指康有為)自編年譜》等(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歷史事件的背景??涤袨榈壬蠒鴥热菔鞘裁??其結果如何?
材料二: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史學界對康有為的說法提出了諸多質疑。茅海建詳細查閱清朝軍機處《隨手檔》《早事檔》《上諭檔》《電報檔》《洋務檔》《收電》《交發(fā)檔》《宮中電報電旨》等檔案,提出:“從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兩個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電奏的次數達154次,加入的人數超過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電奏反對者(反對簽訂和約)已過其半數;在京城,翰林院、總理衙門、國子監(jiān)、內閣、吏部官員皆有大規(guī)模的聯(lián)名上書;舉人們的單獨上書也達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數達到了1555人次;舉人們參加官員領銜的上書為7次,加入人數為135人次?!薄八脑鲁醢巳眨?月2日),即康有為所稱‘不收’其上書的當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員舉人的上書共計十五件?!薄坝纱丝梢宰C明,康有為組織的十八行省公車聯(lián)名上書,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送?!?br />--摘編自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2)材料二中的各界上書目的是什么?涉及哪些人?材料所述結論是如何得出的?
(3)評析材料一、二論點所依據的不同類型史料的價值。組卷:7引用:9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