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18課 懷疑與學問》2019年同步練習卷(2)

發(fā)布:2025/1/3 9:30:3

一、基礎知識

  • 1.給加點的字注音。
     
     
     
     
         
     
         
     
     
       
     

    組卷:13引用:3難度:0.9
  • 2.文學常識填空。
    (1)顧頡剛,字
     
    ,著名的歷史學家、民俗學家,
     
    學派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2)三皇指的是
     
     
    、
     
    ,五帝指的是
     
    、
     
    、
     
    、
     
    、
     
    。

    組卷:46引用:2難度:0.9

二、閱讀理解

  • 6.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懷疑與學問》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jù)。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jù)。 事實和證據(jù)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 事實和證據(jù)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 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 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己親自去觀察。 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己親自去觀察。 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證據(jù);但這種證據(jù)有時候不能親自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證據(jù);但這種證據(jù)有時候不能親自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於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 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隨便輕信,便是懷疑的精神,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隨便輕信,便是懷疑的精神,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我們聽說古代有三有三皇 五帝,便要問:這是誰說的話?我們聽說古代有三有三皇 五帝,便要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最先見于何書?書是何時人著的?書是何時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便要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飛動的甲蟲?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便要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根據(jù)?有什么科學根據(jù)?我們?nèi)裟苓@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nèi)裟苓@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對於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先經(jīng)過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 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先經(jīng)過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 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個步驟以后,那本書才是我的書,那種學問才是我的學問。 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個步驟以后,那本書才是我的書,那種學問才是我的學問。 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 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 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就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獲得新發(fā)明,懷疑精神也是基本條件。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就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獲得新發(fā)明,懷疑精神也是基本條件。 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躲懶。 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躲懶。 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做學問。 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做學問。 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 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 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進步,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鍊出來的。 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進步,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 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 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顾恼軐W就建設在對於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 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顾恼軐W就建設在對于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 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 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來的。 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來的。 如果后來的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fā)明,一切學術就停滯了,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如果后來的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fā)明,一切學術就停滯了,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圍繞中心論點,作者提出了哪幾個分論點?分論點之間是什么關系?
    (3)“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中的“一切”和四個“常?!蹦軇h去嗎?為什么?
    (4)“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一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組卷:37引用:2難度:0.7
  • 7.閱讀以下文章,回答問題
    “知入”與“知出”
    張運輔
          ①怎樣讀書才能取得效果?經(jīng)驗表明,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是關鍵所在。南宋學者陳善云:“讀書須知出入法。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贝苏摰莱隽俗x書的精髓。
          ②閱讀中的“入”,是指對所讀之書全身心融入,潛心對其進行研讀與探索。就是讀者通過文字去觸摸作者的內(nèi)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如此“入書”,方可“見得親切”,實現(xiàn)雙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閱讀中怎樣“入”呢?一個方法是堅持“精思”。朱熹認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就是說閱讀要慢嚼細咽,通過揣摩語言,達到把握文章內(nèi)容、體悟作品意蘊與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為“入書”之妙訣。蘇軾讀陶淵明《飲酒》詩后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蘇軾發(fā)現(xiàn)“望”與“見”雖一字之差,但意境全異。何故?蓋因陶詩所表達的是辭官歸田后的喜悅之情,故用“見”字來表達悠然自得之感。若改為“望”,變?yōu)橹鲃訉で?,不但破壞了全詩的意境,而且也與陶淵明的節(jié)操相悖。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全詩意蘊和詩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認識;這種認識若離開了對全詩全身心的“入”,離開反復思索,是無法達到的。
          ⑤閱讀中的“出”,是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zhì)疑。哲學家叔本華就主張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不要“入”書過度,要敢于并善于從書本中走出來。這樣讀書,方可避免“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復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方可在讀后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脫”。
          ⑥魯迅早年讀過不少進化論書籍,曾一度相信社會進化論:“總以為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年。”后來,他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青年們在階級斗爭中分化的事實,“目睹了同是青年,則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身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就這樣,他對這種理論產(chǎn)生了懷疑,并由此發(fā)現(xiàn)其諸多偏頗和謬誤。于是,他摒棄了從書本中得到的舊認識、舊觀點,在斗爭中樹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他的這段經(jīng)歷和思想轉化過程,對于閱讀時怎樣“出”于書,怎樣“用得透脫”,很有啟示意義。
          ⑦閱讀,要“入”,也要“出”?!叭搿笔恰俺觥钡幕A,不“入”則無所謂“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閱讀的價值與意義。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閱讀者必須掌握的秘訣。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
    (3)下面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當?請說明理由。
          葉圣陶認為:“文字是一道橋梁,橋這邊站著讀者,橋那邊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br />(4)第④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組卷:168引用:5難度:0.8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