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年山東省實驗中學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發(fā)布:2024/12/12 18:0:3

一、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天”和“人”可以說是兩個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關(guān)系”問題則是歷史上我國哲學討論的最重要的問題。司馬遷說他的《史記》是一部“究天人之際”的書,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說得很明白,“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
          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對天人關(guān)系問題的認識有種種不同的理論,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但唯有“天人合一”學說影響最大,它不僅是一個根本性的哲學命題,而且構(gòu)成了中國哲學的一種思維模式。
          在中國哲學史上,講“天人合一”的哲學家很多。也許成書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簡?語叢一》中的“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是關(guān)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確的表述。它的意思是說,《易經(jīng)》是一部講會通“天道”和“人道”的關(guān)系(即“天人合一”)的書。由《易經(jīng)》開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一種哲學的思考、一種思維模式,或可對我們解決當前生態(tài)問題有所啟發(fā)。
          我們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對立的,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人”不僅應(yīng)“知天”,而且應(yīng)該“畏天”?,F(xiàn)在人們強調(diào)“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識”來利用自然,以至于無序地破壞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對象,而不知對“天”應(yīng)有所敬畏,這無疑是“科學主義”極端發(fā)展的表現(xiàn)。“知天”和“畏天”是統(tǒng)一的,這種統(tǒng)一表現(xiàn)著“人”對“天”的一種內(nèi)在的責任。我們不能把“天”和“人”的關(guān)系看成是一種外在關(guān)系,這是因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離的?!叭恕彪x不開“天”,離開“天”則“人”無法生存;“天”離不開“人”,離開“人”則“天”的活潑的氣象無以彰顯。如果“人”與“天”是一種外在關(guān)系(即它們是相離且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無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敵對的力量,最終人將自取滅亡?!疤臁焙汀叭恕辈粌H不是對立的,而且存在著內(nèi)在的相即不離的關(guān)系。所以說,“為天地立心”就是“為生民立命”,不可分為兩截。
    “天”和“人”之所以有著相即不離的內(nèi)在關(guān)系,皆因“天”和“人”皆以“仁”為性?!疤臁庇猩L養(yǎng)育萬物的功能,這是“天”的“仁”的表現(xiàn)?!叭恕奔葹椤疤臁彼?,又與“天”有著相即不離的內(nèi)在關(guān)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愛人利物之心”。如果“天”無生長養(yǎng)育萬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發(fā)展?如果“人”無“愛人利物之心”,無情地破壞著“天”的“生物之心”,同樣“人”又如何生存?因此,中國哲學認為,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不相干的兩截,不能“研究其中之一能夠不牽涉另一個”。
    “天人合一”這一哲學命題體現(xiàn)著“天”與“人”之間的復(fù)雜關(guān)系,它不僅包含著“人”應(yīng)如何認識“天”的方面,同樣也包含“人”應(yīng)該尊敬“天”的方面,因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雖然中國哲學(主要是儒家哲學)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卻有強烈的宗教性,可以起著某種宗教的功能。中國哲學(主要是儒家哲學)強調(diào)“天”和“人”存在著一種內(nèi)在相即不離的有機聯(lián)系,“天人合一”不僅意味著“人”對“天”的認知,還強調(diào)“人”應(yīng)在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境界過程中達到“人”的自我超越。無論如何,這樣一種思維路徑對我們走出“天人二分”(或“天人對立”)的困境是十分有意義的。
          從上述四點中,我們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對解決“天人關(guān)系”無疑有其正面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它賦予了“人”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即“人”必須在追求“同于天”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人”的自身超越,達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 境界。
    (摘編自湯一介《論“天人合一”》,有刪改)      材料二:
    “天人合一”,語出張載《正蒙?乾稱》。作為一種表達天人之間關(guān)系的特殊思想,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是儒家等學派所闡發(fā)的宇宙觀之核心理念之一.從儒家的“四書”、《易傳》,到道家的《老》《莊》等,無不以天人相和諧為其思想旨歸。但何為天?何為人?又如何相合?則各呈異說、內(nèi)涵豐富,構(gòu)成了先秦諸子學說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天人合一”的思想,歷經(jīng)秦漢、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經(jīng)歷了極為復(fù)雜的演變和發(fā)展過程,就儒學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漢儒的天人感應(yīng)說、漢唐間的自然論、宋明時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學傳入,又有了科學諸解釋。在現(xiàn)代學術(shù)研究的方式和視野之下,“天人合一”觀念成為歷史敘述的內(nèi)容,同時也作為傳統(tǒng)文化向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重要資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闡釋??偟恼f來,在科學宇宙觀和自然進化論已經(jīng)成為常識,并為一般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來談所謂“天人合一”,其論說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對科學知識的承認,也預(yù)設(shè)了現(xiàn)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對迷信觀念的鄙夷和對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識的分類意識和科學研究方法的運用等等。
          在此背景之下,對“天人合一”的闡釋,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較的方式來進行的,有意模糊了傳統(tǒng)儒、釋、道的思想界線,從中國文化之總體特性來確立其現(xiàn)代意義。其現(xiàn)代詮釋,大略可概括為三種模式:一是科學的理解;二是歷史的解釋;三是哲學的闡發(fā)。
    (摘編自景海峰《“天人合一”觀念的三種詮釋模式》,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與“人”的關(guān)系是歷史上我國哲學討論的最重要的問題,《易經(jīng)》就開始涉及“天人合一”這一思想。
    B.“人”是“天”的一部分,應(yīng)該“知天”“畏天”,人的生存得益于天的養(yǎng)育,應(yīng)該像天一樣以“仁”為本性。
    C.先秦諸子百家雖然各有主張,但在“天人合一”方面表述相同、理念相同,進而演變發(fā)展出復(fù)雜豐富的理論。
    D.在科學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人們討論“天人合一”,需要具有現(xiàn)代科學知識、批判的眼光和科學的研究方法。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古代學者對“天人關(guān)系”進行著孜孜不倦地探討,有些甚至針鋒相對,如司馬遷與邵雍的認識。
    B.“天即人,人即天”,二者相即不離,“為天地立心”與“為生民立命”關(guān)聯(lián)緊密,不能孤立理解。
    C.在對“天人合一”的認識上,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屬性而認為“天”具有神性,應(yīng)該受到人們的尊敬。
    D.只有認識到傳統(tǒng)儒、釋、道思想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才能對“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進行現(xiàn)代化的闡釋。
    (3)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xiàn)“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項是
     

    A.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B.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C.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D.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4)請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簡要梳理古今學者闡釋“天人合一”思想的歷史演變過程。
    (5)請結(jié)合材料一古人關(guān)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談?wù)剬ξ覀儺斚绿幚砣伺c自然關(guān)系的問題的啟示。

    組卷:7引用:4難度:0.5

二、文學類閱讀-單文本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像是影子,像是其他
    李浩
          偶爾,奶奶會只言片語地提到我的爺爺。在我的感覺中,奶奶嘴里的爺爺像是一道影子,或者別的什么——反正,是一種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飄泊之物”,一種似乎不那么真實的存在。在奶奶的只言片語中,爺爺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爺爺”;譬如,“他”;譬如,“不著家的”“睡窩棚的”;譬如,“死鬼”“癆病鬼”“勝兒他爹”“瘦兔子”“瘋子”。還有的時候,爺爺會被奶奶完全地省略掉,她直接從事件講起,聽著聽著我才意識到,哦,原來她在說我的爺爺,原來,她又記起了他。
          那個癆病鬼。一天天就是咳,就是咳。他藏著錢呢。我早知道,他藏著呢,可就是不肯抓藥。那個癆病鬼,什么也沒給家里留下,他還給小花傳上了病。
          我母親說,這才是我奶奶心里的“癥結(jié)”所在,奶奶對爺爺?shù)脑箽夂蛻嵑藿允怯纱硕?。母親說,我爺爺?shù)姆谓Y(jié)核沒有傳給奶奶、我父親和四叔,卻傳給了三姑。在三姑咳了幾天的時候奶奶到村外的窩棚里去找我爺爺——這并不好找,我爺爺居住的地方常換,十里八村廢棄的窩棚都被他睡遍了,奶奶求他拿出幾塊銀元來給女兒抓藥,就算是借他的也行——好說歹說,一臉難色的爺爺終于從一棵槐樹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銀元:“這不是咱的。你記得,咱得還。咱得還上?!?br />      我母親說,爺爺?shù)哪菈K銀元并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大夫來了,也抓了藥,但我三姑還是一日病重一日。奶奶又去找爺爺要錢,爺爺告訴她已經(jīng)沒有了,一分也沒有了,都發(fā)出去了……“其實他有。你爺爺吧,這個人……當年那些人,都這樣,也不是他一個?!?br />      爺爺是地下黨。1996年出版的《濱州市志》上有他的名字,職務(wù)是中共地下黨濱州區(qū)委副書記。他負責整個濱州區(qū)地下黨的活動經(jīng)費——《濱州市志》曾專門提到,他在負責這部分“黨的資產(chǎn)”的時候,沒丟過一分錢,也沒把一分錢用在自己的身上。
          在奶奶的描述中,爺爺在這個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種似有似無的飄忽感,他的心在別處,身在別處,尤其是后來,日本人占領(lǐng)了之后,尤其是“緊張起來”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個人。你找他?不著家的可不能讓你找到。他忙著呢,瘦兔子似的?!蹦棠桃贿吋{著鞋底一邊自言自語,油燈的細火苗一躥一躥,油煙中彌散著混雜了蓖麻油的燈油氣味,它早已把整個屋子充滿了?!笆艿哪莻€罪喲?!蹦棠陶f的這句沒頭沒尾也沒有主語,我不知道她是在說我爺爺還是說自己。
          我爺爺真的就像是一個時有時無、多數(shù)時候是無的影子,他在家的時候很少。即使回來,也都是夜間,甚至都是后半夜,那時候我的父親、三姑和年幼的四叔都已睡去,只有正在紡線或者納鞋底的奶奶還在油燈前醒著,墻上跳動的影子比她更瘦更長……偶爾,被自己的身體壓麻了手臂的父親翻身,一睜眼,他看到爺爺坐在炕沿上的影子——他根本來不及說句什么就被自己沉重的眼皮壓進了夢鄉(xiāng)。
          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爺爺?shù)摹皳Q命”,這是她對爺爺耿耿于懷的另一個緣由,每次說起她都會咬到自己的牙——“這個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顧!”
          把那些只言片語以及我父親、母親和四叔的講述串聯(lián)起來——于是,我在自己的大腦里搭建了有關(guān)爺爺?shù)哪莻€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我爺爺有四個兄弟兩個妹妹,然而在兵荒馬亂、缺衣少食的年代,到我爺爺十三歲那年家里就剩下了爺爺和三爺爺兄弟兩個,他們相依為命。后來我爺爺去天津上學,而三爺爺則不知道為何離家出走,當起了土匪——我們當?shù)毓芡练私小柏韮骸?,三爺爺變成了“林仨兒”?br />      林仨兒聲名赫赫,幾乎所有的惡行都有他的份兒,他的身上背著數(shù)十條人命,而每條命的背后又各自有著一條流不盡的鮮血河流……奶奶一個對她很好的舅舅,在給她家送高粱米的時候被土匪劫了,沒等家里湊上贖金就撕了票,可贖金一分也沒少要。
    “這個林仨兒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眳^(qū)委書記梁朝河當著我爺爺?shù)拿鎯汉炇鹆苏匍_公判大會,會后下達了將林仨兒一伙兒六名土匪槍決的命令,他命令我爺爺負責看押和槍決等事宜。據(jù)說,我爺爺找到梁書記,建議用活埋替代槍斃——畢竟,子彈要省著點兒用;活埋會比槍斃更有震懾效果,也更能讓那些受害人的家屬出口惡氣——梁書記想都沒想就答應(yīng)了下來,好,就這么辦吧!你組織咱們的民兵去挖坑!
          傍晚,爺爺回家了一趟,他拿走了家里最好用的那把鐵鍬。如果不是他取走鐵鍬,奶奶也許不會把后來發(fā)生的事那么順暢而迅速地和爺爺聯(lián)系在一起——第二天早上,有人發(fā)現(xiàn),埋下林仨兒的那個土丘被人挖開了,里面那么招人恨的、應(yīng)當挨千刀的林仨兒已經(jīng)不知去向。
          爺爺受到了審查。據(jù)說,爺爺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組織坦白了自己的所做;據(jù)說,同樣是據(jù)說,我爺爺在牢房里,就和三爺爺商量了把三爺爺救下來的計劃,不管怎么說,這個讓他也咬牙切齒的土匪頭目是他的親兄弟,老奶奶臨終前反復(fù)叮囑過我爺爺,要看護好他,千萬要看護好他。
    “你干嗎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別抓他啊,讓他繼續(xù)殺人放火多風光??!這么多年,我真沒想到你會是這樣的人!”多年之后,奶奶提起這件事兒來話語里還是包含著怨恨和不滿。她不肯原諒,這是直接扎到她心尖上的一件事兒,直接讓她感覺自己的身體硬生生被挖掉一塊肉的一件事兒。
    “他的命你都能救,那咱家花兒的命就不是命了?也沒見你用這么大的力氣!咱家花兒,臨死的時候就是喊爹,你那時在哪兒?”
    “我不信!我不信你這個人!你別回來啦!少了你我們一樣過!”
          大約,我爺爺也沒有想到奶奶的堅決,平日里她可不是這樣。她被林仨兒脫逃這件事兒傷透了。再加上我花兒姑姑的死。爺爺在房子外面徘徊了幾日,最后,在門口放下了一堆破破爛爛的東西和三斤小米,又退回到樹園子的窩棚里。這一去,便是與家的永別。在講述爺爺被拒之門外的片段時,奶奶的語氣中怨憤的成分似乎會變得更多,可我母親卻覺得,“你奶奶應(yīng)是后悔了。”母親給出的理由是,我爺爺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突然病情惡化,他開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爺爺在窩棚里說了很久,然后,我父親和四叔也被叫進了窩棚,爺爺就在荒郊的窩棚里咽了氣。
          我知道的是,據(jù)我父親的講述而知道的是,奶奶從爺爺?shù)母C棚里出來,徑直走到蹲在門外的柳樹下吸著旱煙的梁朝河面前:你給我找兩個人,跟著我走。
          他們在果樹下,生有三棵白蠟樹的艾草地里,橋墩的縫里,以及河邊老槐樹生著蟲子的樹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幾枚銀元,和一小包被藍布包裹著的東西。它們,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
          深陷于悲痛中的梁朝河顯得更為悲痛。“我這林哥,這,這是……”
    “他沒動過一分一厘,你清點一下。”奶奶認認真真地對梁朝河說著,“他說,等勝利了,就再也沒有窮苦人了,就都能有飯吃了——是這樣嗎?”
    (出自《小說月報》2022年第5期,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奶奶最初深明大義,積極支持革命工作,后來因爺爺給小花傳上病后變成埋怨,再后來因“換命”把爺爺趕出了家。
    B.在奶奶的嘴里,爺爺有很多名字,如“死鬼”“瘋子”等,似怨實憐,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了奶奶對一心為革命的爺爺?shù)膽B(tài)度。
    C.跟奶奶對林仨兒的決絕態(tài)度不同,爺爺覺得林仨兒是有苦衷的,他對林仨兒還抱有一點同情,最終放走了他。
    D.文章反復(fù)強調(diào)爺爺像影子,是一種不真實的存在,由此可見爺爺干革命工作的堅定執(zhí)著,游刃有余,卓有成效。
    (2)下列對小說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用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革命者、地下黨,講述了隨時準備的犧牲和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是這篇小說的基本底色。
    B.文章借助《濱州市志》,交代了爺爺?shù)纳矸荩魬?yīng)了奶奶借錢并對爺爺產(chǎn)生怨恨的原因,使人物形象在矛盾沖突中愈加鮮明。
    C.小說從平平淡淡的語言推進中,令讀者心底不自覺升騰起一股灼熱、炙痛的沉重。這種語言風格,與《荷花淀》有相似之處。
    D.小說結(jié)尾處,作者細致描寫了爺爺藏銀元的地方——都是些極易被人忽略的地方,從中可見爺爺?shù)挠眯?,對革命的忠誠。
    (3)有批評家說,小說中“放走林仨兒”這一情節(jié)“勾勒出復(fù)雜和極端境遇下的人性”。請結(jié)合文本作簡要分析。
    (4)結(jié)合全文,探究題目“像是影子,像是其他”中“其他”的內(nèi)涵。

    組卷:10引用:2難度:0.6

七、簡答題組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同通靈玉之于賈寶玉一樣,項上瓔珞所掛之金鎖也成為薛寶釵的個人標志。歷來的畫家對此多有描繪,但也有不少畫作中的寶釵形象恰與之相反:①_______。
          原著第八回,金鎖第一次露面是寶玉央求寶釵賞玩她的金鎖:“寶釵被纏不過……一面說,一面解了排扣,從里面大紅襖上將那珠寶晶瑩黃金燦爛的瓔珞掏將出來。”作者寫得十分清楚,寶釵并非直接從脖子上取下金鎖。設(shè)想一下,②_______,寶玉又怎會從未見過,毫不知情呢?寶釵的性格是藏愚守拙,不露圭角。第五十七回寶釵見岫煙裙上系著碧玉佩,因說道:“這些妝飾原出于大官富貴之家的小姐,你看我從頭至腳可有這些富麗閑妝?”這些可以反證寶釵不可能把金鎖每日掛在衣外招搖。
          那項上外戴金鎖的紅樓畫因何而來?凡看過《紅樓夢》的讀者都不會忘記寶釵擁有一塊金鎖,畫家的最初身份也是讀者,當他將對寶釵形象的理解落于紙上時,③_______,甚至還要著重描繪?!都t樓夢》是一部“使閨閣昭傳”的作品,紅樓畫也難免常常涉及對年輕女性群體的描繪。此時畫家無論有意或無意地將寶釵的金鎖顯露出來,自然都使得人群中她的身份明確,讓觀者一目了然。這體現(xiàn)了畫家在創(chuàng)作中對畫面處理的主觀能動性,即“誤讀”及“重構(gòu)”的行為。
    (1)有人說,末段中加波浪線的部分如果刪去,對全段意思表達沒有影響。請談?wù)勀愕目捶ā?br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組卷:20引用:6難度:0.7

八、材料作文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有人認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邊界是個體成長的保護墻,邊界感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yǎng)?!币灿腥苏J為:“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邊界、多向融合,才能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wù)勀愕乃伎肌?br />      要求:結(jié)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67引用:23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