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雙流中學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二)
發(fā)布:2025/1/6 11:0: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具有自己的文化根基,這是中國古代邏輯學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邏輯學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19世紀末20世紀初,孫詒讓、梁啟超等思想家開啟了對墨家邏輯的研究,帶動了人們對先秦諸子及其名辯之學的反思性研究。經(jīng)過幾代學人的不懈努力,對《墨經(jīng)》邏輯體系及其他名辯思想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豐碩成果,為當代中國語境下邏輯學話語體系建設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但由于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博大精深,再現(xiàn)中國古代邏輯學話語體系的完整樣貌并使其得以廣泛傳播仍需不懈努力。
其一,就時間線索而言,需要將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歷史考察時間追溯至先秦早期,使存在于各種史料中的邏輯智慧及其言說方式經(jīng)過深入挖掘和脈絡梳理得以清晰呈現(xiàn),實現(xiàn)由自在向自為、由碎片向系統(tǒng)展開邏輯學話語體系建構,形成先秦邏輯學思想發(fā)展線索的完整軌跡,使以墨家邏輯為代表的先秦名辯之學的歷史源頭及演進動因得以凸顯,更加充分、完整地重現(xiàn)中國古代邏輯學話語體系的來龍去脈,以及在歷史進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本土文化特征與世界邏輯體系相統(tǒng)一的發(fā)展走向。
其二,從文獻范圍上看,先秦時期的文化典籍內(nèi)容非常豐富,既包含了以《墨經(jīng)》為代表的邏輯學說體系,也包括《周易》以及其他名辯學說等經(jīng)典文獻,同時,還有不應忽視的相關政治、軍事及文化等各種史料中所具有的推理和論證的邏輯應用案例。因此,既要重視對名辯之學的經(jīng)典文獻研究,也要關注存在于其他史料中那些尚未形成體系的自發(fā)性邏輯學話語形態(tài)。在對中國古代邏輯思想脈絡進行挖掘和整理的過程中,不僅要以儒墨等學派的文獻為重點研究內(nèi)容,而且要探求那些藏在非顯學史料中的邏輯思想要素,最大范圍地拓寬對囊括中國古代邏輯思想淵流的文本資料的搜集與研究,使中國古代邏輯學話語體系原貌框架的豐富性得以重現(xiàn)。
其三,就研究方法來講,無論是對集中反映中國邏輯史上第一個完整邏輯學體系文本《墨經(jīng)》的研究,還是對中國古代其他名辯學說文獻的解讀,都需要進一步將其置于世界整體的邏輯思想體系中展開深度比較。從縱向比較中,系統(tǒng)梳理、全面呈現(xiàn)中國邏輯學話語體系的言說方式。從橫向比較中,深入剖析中國邏輯思想生成與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因及其價值指向。通過進行深入比較研究,使人類思維活動中有關推理、論證的具體構成要素以及邏輯規(guī)律、規(guī)則等共性問題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來,從而明確邏輯的規(guī)范作用具有普遍性。同時,經(jīng)過比較研究,揭示不同邏輯傳統(tǒng)話語體系的獨特性與系統(tǒng)性,將以墨家邏輯體系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邏輯學思想全貌展現(xiàn)給世人,推進中國邏輯學話語體系回歸世界邏輯學研究視野,實現(xiàn)本土邏輯與世界邏輯之間的價值同構。
(摘編自寧莉娜《邏輯學話語體系建設的路徑探索》)(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博大精深,中國邏輯學話語體系建設,需要歷代學人的不懈努力。
B.重現(xiàn)中國古代邏輯學話語體系的來龍去脈,是為了讓本土文化與世界邏輯體系統(tǒng)一。
C.從文獻范圍看,其他史料中尚未形成體系的自發(fā)性邏輯學話語形態(tài)研究也不能忽視。
D.邏輯研究需要方法,比較研究的方法,可使人類思維活動中某些共性問題體現(xiàn)出來。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用先總論后分論的結構,從三個方面逐層遞進地論述了邏輯學話語體系再現(xiàn)的具體辦法。
B.文章第三段以《墨經(jīng)》《周易》等為例,論證了先秦時期的文化典籍內(nèi)容非常豐富的觀點。
C.作者認為,比較法是中國邏輯學話語體系研究的主要方法,如縱向比較、橫向比較等方法。
D.除了道理論證,文章還使用了對比論證等方法,讓專業(yè)性很強的邏輯學概念變得較易理解。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孫怡讓、梁啟超等思想家對墨家邏輯進行研究,可見《墨經(jīng)》邏輯體系在中國古代邏輯學話語體系中最有代表意義。
B.只要形成了先秦邏輯學思想發(fā)展線索的軌跡,就能凸顯以墨家邏輯為代表的先秦名辯之學的歷史源頭及演進動因。
C.再現(xiàn)中國古代邏輯學話語體系的完整樣貌,需要最大范圍拓寬對囊括中國古代邏輯思想淵流的文本資料的搜集與研究。
D.置于世界的邏輯思想體系中展開比較,是對中國古代名辯學說文獻解讀的前提,因為中國邏輯學話語體系落后于世界。組卷:3引用:3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天”和“人”可以說是兩個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關系”問題則是歷史上我國哲學討論的最重要的問題。司馬遷說他的《史記》是一部“究天人之際”的書,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說得很明白,“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
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對天人關系問題的認識有種種不同的理論,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但唯有“天人合一”學說影響最大,它不僅是一個根本性的哲學命題,而且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一種思維模式。
在中國哲學史上,講“天人合一”的哲學家很多。也許成書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簡?語叢一》中的“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是關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確的表述。它的意思是說,《易經(jīng)》是一部講會通“天道”和“人道”的關系(即“天人合一”)的書。由《易經(jīng)》開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一種哲學的思考、一種思維模式,或可對我們解決當前生態(tài)問題有所啟發(fā)。
我們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對立的,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叭恕辈粌H應“知天”,而且應該“畏天”?,F(xiàn)在人們強調(diào)“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識”來利用自然,以至于無序地破壞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對象,而不知對“天”應有所敬畏,這無疑是“科學主義”極端發(fā)展的表現(xiàn)。“知天”和“畏天”是統(tǒng)一的,這種統(tǒng)一表現(xiàn)著“人”對“天”的一種內(nèi)在的責任。我們不能把“天”和“人”的關系看成是一種外在關系,這是因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離的。“人”離不開“天”,離開“天”則“人”無法生存;“天”離不開“人”,離開“人”則“天”的活潑的氣象無以彰顯。如果“人”與“天”是一種外在關系(即它們是相離且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無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敵對的力量,最終人將自取滅亡。“天”和“人”不僅不是對立的,而且存在著內(nèi)在的相即不離的關系。所以說,“為天地立心”就是“為生民立命”,不可分為兩截。
“天”和“人”之所以有著相即不離的內(nèi)在關系,皆因“天”和“人”皆以“仁”為性?!疤臁庇猩L養(yǎng)育萬物的功能,這是“天”的“仁”的表現(xiàn)。“人”既為“天”所生,又與“天”有著相即不離的內(nèi)在關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愛人利物之心”。如果“天”無生長養(yǎng)育萬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發(fā)展?如果“人”無“愛人利物之心”,無情地破壞著“天”的“生物之心”,同樣“人”又如何生存?因此,中國哲學認為,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不相干的兩截,不能“研究其中之一能夠不牽涉另一個”。
“天人合一”這一哲學命題體現(xiàn)著“天”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它不僅包含著“人”應如何認識“天”的方面,同樣也包含“人”應該尊敬“天”的方面,因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雖然中國哲學(主要是儒家哲學)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卻有強烈的宗教性,可以起著某種宗教的功能。中國哲學(主要是儒家哲學)強調(diào)“天”和“人”存在著一種內(nèi)在相即不離的有機聯(lián)系,“天人合一”不僅意味著“人”對“天”的認知,還強調(diào)“人”應在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境界過程中達到“人”的自我超越。無論如何,這樣一種思維路徑對我們走出“天人二分”(或“天人對立”)的困境是十分有意義的。
從上述四點中,我們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對解決“天人關系”無疑有其正面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它賦予了“人”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即“人”必須在追求“同于天”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人”的自身超越,達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摘摘編自湯一介《論“天人合一”》,有刪改)材料二:
“天人合一”,語出張載《正蒙?乾稱》。作為一種表達天人之間關系的特殊思想,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是儒家等學派所闡發(fā)的宇宙觀之核心理念之一。從儒家的“四書”、《易傳》,到道家的《老》《莊》等,無不以天人相和諧為其思想旨歸。但何為天?何為人?又如何相合?則各呈異說、內(nèi)涵豐富,構成了先秦諸子學說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天人合一”的思想,歷經(jīng)秦漢、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經(jīng)歷了極為復雜的演變和發(fā)展過程,就儒學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漢儒的天人感應說、漢唐間的自然論、宋明時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學傳入,又有了科學諸解釋。在現(xiàn)代學術研究的方式和視野之下,“天人合一”觀念成為歷史敘述的內(nèi)容,同時也作為傳統(tǒng)文化向現(xiàn)代轉化的重要資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闡釋??偟恼f來,在科學宇宙觀和自然進化論已經(jīng)成為常識,并為一般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來談所謂“天人合一”,其論說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對科學知識的承認,也預設了現(xiàn)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對迷信觀念的鄙夷和對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識的分類意識和科學研究方法的運用等等。
在此背景之下,對“天人合一”的闡釋,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較的方式來進行的,有意模糊了傳統(tǒng)儒、釋、道的思想界線,從中國文化之總體特性來確立其現(xiàn)代意義。其現(xiàn)代詮釋,大略可概括為三種模式:一是科學的理解;二是歷史的解釋;三是哲學的闡發(fā)。
(摘編自景海峰《“天人合一”觀念的三種詮釋模式》,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與“人”的關系是歷史上我國哲學討論的最重要的問題,《易經(jīng)》就開始涉及“天人合一”這一思想。
B.“人”是“天”的一部分,應該“知天”“畏天”,人的生存得益于天的養(yǎng)育,應該像天一樣以“仁”為本性。
C.先秦諸子百家雖然各有主張,但在“天人合一”方面表述相同、理念相同,進而演變發(fā)展出復雜豐富的理論。
D.在科學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人們討論“天人合一”,需要具有現(xiàn)代科學知識、批判的眼光和科學的研究方法。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古代學者對“天人關系”進行著孜孜不倦地探討,有些甚至針鋒相對,如司馬遷與邵雍的認識。
B.“天即人,人即天”,二者相即不離,“為天地立心”與“為生民立命”關聯(lián)緊密,不能孤立理解。
C.在對“天人合一”的認識上,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屬性而認為“天”具有神性,應該受到人們的尊敬。
D.只有認識到傳統(tǒng)儒、釋、道思想并無本質區(qū)別,才能對“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進行現(xiàn)代化的闡釋。
(3)請結合材料一古人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談談對我們當下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的啟示。組卷:2引用:1難度:0.6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煙雨浮梁余江 作為茶和瓷器同時盛名天下的地方,恐怕非江西省浮梁縣莫屬了,其實茶和瓷器從出生起就是形影不離的,而浮梁一直是絕美地匹配了它們。
如果說對宋人彭汝瀝送友人的詠瓷詩句“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白居易的名篇名句“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一定讓我們會想起這個千年古鎮(zhèn)。“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罌無謝玉為缸”“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這是詩仙他們描寫精美的瓷碗里浸泡著茶香的美文,更有婉約詞人秦少游“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把茶、瓷和詩文寫在一起,美得遍地。這些都是浮梁留在歷史里雋美的文字,所以湯顯祖盛贊它:“浮梁之茗,聞于天下;浮梁之瓷,瑩如水玉?!?br /> 浸泡在這樣的字里行間、浸泡在天青雨疏的江南,我竟也有寫幾句的沖動,感覺再也僅有像在這樣春夏之交的雨季,落腳于浮梁,更合我意、更令人心醉的了。
一個人,漫步在江南第一縣衙的府前,行走在千年以來的雨巷,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綠水之間。雨,一半落在了浮梁,一半落在我身上;煙霧彌漫起。模糊了這山這水,也模糊了我的思緒。浮梁的雨如晶瑩剔透的瓷,瑤里的風似山間清新的茶,一陣風雨。山河靜默。就成了一段往事,如煙,悠悠。
走進浮梁縣瑤里古鎮(zhèn),首先看到的就是被當?shù)厝朔Q為母親河的瑤河。千百年以來,瑤河穿城而過,清澈透亮,人們至今依然臨河洗衣洗菜。兩岸的民居大多是白墻灰瓦,也有不少是紅磚黑瓦。這些紅磚因年代久了,歷經(jīng)風吹雨打,已經(jīng)被歲月沖淡成斑駁的淺黃,而且很不均勻,甚至墻角上還苔痕累累,散發(fā)出老舊的氣息。
如果說浮梁以及瑤里古鎮(zhèn)是瓷窯的歷史存檔,那么走出古鎮(zhèn),那青山碧水里就是浮梁山茶的天地了。其實都無需進山,即使在省道的兩側,就可以看到整片的茶園,那種整齊有序就像是植被,茂密地覆蓋著山體;那些從半山腰一層又一層落下來的水稻梯田,是山區(qū)特有的風景。浮梁的山區(qū),到處都是勃勃生機,一年四季大多是山巒滴翠,云霧繚繞,在這春風夏雨之中,那更是令人流連忘返的。
細雨綿綿之中,滿山遍野都罩著薄霧,整個山濕漉漉的,草木茶林也濕漉漉的,青翠欲滴。置身其中,你會覺得光陰都帶著雨滴。古人說“高山云霧出好茶”,所以浮梁擁有江南最大的古茶樹群落,原始森林里的古茶樹,年年歲歲,青翠不改。難怪遠在宋代,就有近百家茶行,戶戶門庭若市,車馬不絕。
現(xiàn)在許多人知道瓷都是景德鎮(zhèn),茶也盛名在西湖龍井、太湖的碧螺春等等。其實民國景德鎮(zhèn)建市之前叫昌南鎮(zhèn),是浮梁縣下轄的一個鎮(zhèn)。民國十五年景德鎮(zhèn)立市以后才反過來把浮梁縣下轄于市。因此瓷器更早的發(fā)源地就是浮梁。浮梁東鄰浙閩,西靠湖南,北連安徽,南下廣東,我總感覺是江南的盡頭,最內(nèi)陸最南線的江南了。因為古代這里再南再西就是蠻夷之地了。王勃那句“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放在浮梁實在是再確切不過了。
人們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認為,歷史的才是永恒的。浮梁文化經(jīng)歷了歷史的沉淀,千百年來日久彌新,同時也融入了現(xiàn)代的商業(yè)氛圍,讓深山茶、瓷、布藝、木雕等走出大山深處。新建的牌樓、祠堂仍保持過去統(tǒng)一的風格。在浮梁在瑤里,我們看到的是茶與瓷絕美的匹配。大與自然,歷史與當下的和諧發(fā)展,秀美的自然風光,朝代各異的人文景觀,濃郁的民俗風情,這些組成了一條文化之河,同樣也浩浩蕩蕩,千年以來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如今也流進了大江大河,帶著瓷和茶閃亮的文化符號流向了世界文明之海。
不記得誰說過:“美,是不能造作的?!睙熡旮×焊嬖V我們,美,也需要自然生長,人工斧鑿的痕跡過重就不美了,也經(jīng)不住歷史滄桑的考驗。
當下太多的地方在打造文旅產(chǎn)業(yè),那些此投入巨資憑空人造的景點,那些挖空心思臆造的歷史故事,如何留得住千年?如何經(jīng)得起歷史的驗證?甚至,我們一方面在造“古”,另一方面又在毀跡,凡十年上百年的老街、民居、校園被隨意拆遷,難道北京元城墻拆除教訓還不深刻嗎?
在人類傳統(tǒng)文化面前,我們需要學養(yǎng)和情懷,少一點急功近利;在厚重的歷史面前,我們首先需要停下來思考,然后再來發(fā)展。這些似乎正飄散在煙雨朦朧的古鎮(zhèn)天空。
(節(jié)選自《江河文學》2021年第5期,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圍繞著“煙雨浮梁”,描寫了浮梁茶和瓷器的文化及浮梁的自然風光等內(nèi)容,充分體現(xiàn)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B.文中畫線句只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浮梁瓷器和茶文化歷史悠久、環(huán)境靜謐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浮梁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C.文章先由茶和瓷器引入對浮梁的介紹,然后引用諸多古詩文來印證浮梁茶的芬芳和瓷器的精美,既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又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
D.文章語言優(yōu)美,自然流暢,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文中多處采用長短結合的句式,形成參差錯落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味。
(2)文章以“煙雨浮梁”為題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
(3)這篇散文的思想情感意蘊豐富,請結合文本內(nèi)容進行分析。組卷:4引用:1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
-
9.閱讀下列材料,根據(jù)要求回答下列題。
材料一:
庚辰本: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時寶釵小惠全大體
蒙府本: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識寶釵小惠全大體
程乙本: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賢寶釵小惠全大體
材料二:
(探春理家做了兩方面的改革,一是“節(jié)流”,嚴格財務紀律,禁止破例冒領;二是“開源”,將大觀園里的田地、苗圍、花木等給專人管理,除了按規(guī)定上交的,剩下的都歸承包者所有。)……眾婆子去后,探春問寶釵如何。寶釵笑答道:“幸于始者怠于終,繕其辭者嗜其利?!碧酱郝犃它c頭稱贊……寶釵道:“斷斷使不得!你們這里多少得用的人,一個一個閑著沒事辦,這會子我又弄個人來,叫那起人連我也看小了?!薄瓕氣O笑道:“不如問她們誰領這一份的,她就攬一宗事去?!薄瓕氣O笑道:“雖是興利節(jié)用為綱,然亦不可太音。縱再省上二三百銀子,失了大體統(tǒng)也不像……凡有些馀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時里外怨聲載道,豈不失了你們這樣人家的大體?……只叫他拿出若干貫錢來,大家湊齊,單散于園中這些媽媽們。他們雖不料理這些,卻日夜也是在園中照看當差之人,關門閉戶,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們出入,抬轎子……一年在園里辛苦到頭,這園內(nèi)既有出息,也是分內(nèi)應該沾帶些的?!?br />——《紅樓夢》第五十六回(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
《紅樓夢》對于回目的用字頗為講究。材料一中各版本對薛寶釵分別有“時寶釵”“識寶釵”和“賢寶釵”三種表述。你認為哪一種最合適?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組卷:24引用:5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知善知惡是良知。
——王陽明 我可以咬住舌頭,緘口不言。但是,我卻不能使我的良知沉默不語。
——泰戈爾 一個有良知而純潔的人,覺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樂的事。
——托爾斯泰 古今中外,人們對“良知”的討論對當今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發(fā)展依然具有啟示意義。
請根據(jù)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觀點和思考。組卷:1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