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金麗衢十二校高考語文第二次聯(lián)考試卷
發(fā)布:2024/5/7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何謂科技向善?科技向善就是指從增進人類福祉、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需求出發(fā)進行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科技向善要求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必須有利于更好增進人類的福祉,尤其是新技術研發(fā)既能夠推動產(chǎn)業(yè)變革和經(jīng)濟發(fā)展,又能夠讓社會更加美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彰顯了人們對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所給予的豐富的社會文化意義。科技本身不分“善惡”,所謂科技的“善惡”不僅取決于研發(fā)者和設計者,也是由使用者的“善惡”決定的,是通過產(chǎn)品和服務滿足社會需要的內在價值所體現(xiàn)的。符合社會發(fā)展方向,對社會整體產(chǎn)生有益的價值導向,則為“善”,相反,對社會整體產(chǎn)生有害的價值導向,則為“惡”??梢哉f,科技向善是人類認識和處理與科技之間關系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傾向。從文化層面看,無論科學家、企業(yè)、社會組織、政府部門還是公眾個人,在從事科技創(chuàng)新及其應用等過程中,應具有向善向好、公平正義的科學精神和文化理念,盡可能規(guī)避技術本身發(fā)展帶來的問題和解決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存在的問題,通過利用積極的科技影響、負責任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的價值創(chuàng)造,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美好生活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彰顯了創(chuàng)新的包容性、共生性、持續(xù)性以及強烈的人文關懷。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是應對科技倫理風險、推動科技健康發(fā)展的價值要求。
科學技術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讓科技倫理問題凸顯。科技創(chuàng)新和新興技術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類社會認知模式,推動社會生產(chǎn)與生活的深度變革,與此同時也帶來難以預測、難以預防的重大風險和非確定性的生產(chǎn)、生存乃至認知方式,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隱私泄露、信息繭房、決策讓渡、數(shù)據(jù)濫用等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隨著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合成生物等前沿科技的面世,科技與人類倫理之間產(chǎn)生了碰撞與張力,一些投機分子沖破倫理底線,部分科技企業(yè)為謀取私利進行財務造假、竊取用戶信息等。基因編輯、腦機接口等新興技術的發(fā)展,突破人類認識自然、認識自我的局限性,已經(jīng)或正在顛覆人們對生命和自然的認知,模糊了生命與非生命、自然物與人工物的界限。基因測序、克隆人、人造生命等一系列的所謂現(xiàn)代技術革命挑戰(zhàn)倫理底線,引發(fā)倫理失序,科研倫理水平與科技發(fā)展速度嚴重不匹配,人類社會面臨生命健康安全、隱私保護、生態(tài)安全等多方面風險與挑戰(zhàn)。面對這些風險與挑戰(zhàn),如果不采取必要行動,可能會對當前乃至未來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文化傳承造成難以估量甚至毀滅性的傷害,以致于技術反噬人類,文化向技術投降,技術主宰或者統(tǒng)治人類社會顯然不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提出并強調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和戰(zhàn)略意義。
(摘編自陸小成《塑造“科技向善”文化理念的路徑研究》) 材料二:
科技也分善惡?這道問題,對于眾多依賴高科技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而言,或許是難以回答的,但對于普通人而言,卻又是能夠明確感知的。
“這幾年來智能手機帶給我很多的便利,也給我?guī)砹诉^載的苦惱。最直接的就是腰椎的毛病、視力的下降,這和自己用手機過多直接相關。有時候睡覺看手機,有時一邊和家人吃飯,還經(jīng)常一邊拿起手機?!?月20日,在騰訊研究院舉辦的“科技向善”研討會上,張志東談到了他自己對于“科技作惡”的感受。
在這場主題為“過載”的大會上,產(chǎn)品中的人性、科技的溫度與善惡成為了主題。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習慣了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給每個人的生活所帶來的便利;而與此同時,時間碎片化、社交焦慮、信息爆炸也讓整個社會進入了“過載”的狀態(tài)。智能手機的普及,讓問題變得更為尖銳,眾多用戶正在成為碎片化社交、虛假信息、假新聞、詐騙和手游沉迷等新問題的“犧牲品”。
為何科技的發(fā)展會帶來這樣一種“過載”的現(xiàn)象?吳晨指出,“碎片化”帶來的注意力瓦解問題,減少了人們在社交時對當前交流對象的情感溝通,也為專注閱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張志東對此持同樣的看法。從科技企業(yè)的角度出發(fā),他認為當前做一個好產(chǎn)品已經(jīng)不夠,而平衡商業(yè)利益與社會責任,是科技公司在接下來所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之一。張志東分享了騰訊在這方面的一個案例。針對微信朋友圈謠言問題,從用戶的角度出發(fā),在封禁的基礎上,新增了直接在謠言文章中辟謠的功能,不只是“從源頭遏止謠言”,還能讓謠言原本的受眾逐漸獲得科學的判斷能力,免疫謠言。
“科技向善是一個多方共建的研究、對話與行動平臺。這一計劃希望針對大眾所面對的技術演進帶來的重大問題,邀請政府、企業(yè)界、學術界、大眾與媒體一起,對新技術帶來的一切變化保持覺察,讓社會各方真正意識到科技給社會帶來的諸多問題,尋求最大范圍內的共識與解決方案,并引導技術和產(chǎn)品放大人性之善,實現(xiàn)良性發(fā)展,用科技來緩解數(shù)字化社會的陣痛。這正是騰訊召開這次大會以及發(fā)布“科技向善”項目的最重要原因。”張志東表示。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澤奇指出:“一個好的產(chǎn)品、好的技術,一定會受到法律、人類倫理等社會規(guī)則的約束,合乎人類共同價值的向善倫理原則,當科技突破這一切的時候,即便在技術標準上有再好的表現(xiàn),也不是一個好的產(chǎn)品,因為產(chǎn)品最終是為人類服務的?!?br />(摘編自李含《騰訊推出“科技向善”項目》)(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科技向善要求科技的發(fā)展必須有利于更好增進人類福祉,尤其是新技術研發(fā)既能夠推動產(chǎn)業(yè)變革和經(jīng)濟發(fā)展,又能夠讓社會更加美好,實現(xiàn)科技產(chǎn)品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B.科技本身不分“善惡”,所謂科技的“善惡”是由人的“善惡”決定的,符合社會發(fā)展方向,對社會整體產(chǎn)生有益的價值導向,則為“善”,相反,則為“惡”。
C.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彰顯了科技創(chuàng)新的包容性、共生性、持續(xù)性以及強烈的人文關懷,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有應對科技倫理風險、推動科技健康發(fā)展的作用。
D.科學技術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讓科技倫理問題凸顯,比如,基因測序、克隆人、人造生命等一系列的所謂現(xiàn)代技術革命挑戰(zhàn)倫理底線,引發(fā)倫理失序。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從文化層面看,無論科學家、企業(yè)、社會組織、政府部門還是公眾個人,只有具備了向善向好、公平正義的科學精神和文化理念,才能從事科技創(chuàng)新。
B.面臨生命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風險與挑戰(zhàn),如果不采取必要行動,一定會對未來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文化傳承造成難以估量甚至毀滅性的傷害。
C.智能手機的普及,讓“過載”這一問題變得更為尖銳。“過載”給人們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張志東在騰訊研討會上分享的“科技作惡”的感受便是如此。
D.“碎片化”帶來的注意力瓦解問題,減少了人們在社交時對當前交流對象的情感溝通,也為專注閱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威脅,這些都是科技的發(fā)展帶來的“過載”現(xiàn)象。
(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不屬于科技向善的具體實踐的一項是
A.文化+科技:故宮沉浸式數(shù)字體驗展
B.科技+環(huán)保:減少光污染的新型LED空氣凈化燈
C.數(shù)字音樂:通過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元宇宙”中體驗音樂會
D.數(shù)字視聽體驗:AI“換臉術”和“仿聲術”
(4)科技使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過載”的問題。請結合材料二,說說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5)作為一家以“科技向善”為使命愿景的公司,騰訊成功運用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知識圖譜等新一代數(shù)字技術,建立起了三星堆遺址考古數(shù)據(jù)數(shù)字檔案,打造數(shù)字“云游”平臺??萍贾脊牛脭?shù)字技術保護文化遺產(chǎn),這一創(chuàng)舉充分體現(xiàn)了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請結合材料一,談談你的認識。組卷:8引用:3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此岸是麥子,彼岸也是麥子
李海燕 一場大雨把我家的麥子地泡了三分之二。母親站在地頭發(fā)出狼一樣的號啕,之后在泥濘的路上朝著家的方向狂奔。
母親撲進屋子里,直接撲向坐在里間的父親。母親掄起拳頭一下一下砸在父親身上。母親似乎還不解恨,抓起那幾頁稿紙,三下兩下撕個粉碎,然后,甩在父親的臉上。
父親愣在那兒。臉上的表情說不出慚愧,還是悲傷。
夜很艱難地覆蓋了白天。家里一片靜寂。父親在里間屋一直沒有出來。沒睡著的時候,我曾聽到他的幾聲壓抑著的咳嗽。母親和衣躺在炕上,臉沖著炕墻,無聲地抽泣。我沒吃到晚飯,肚子餓得咕咕亂叫。
第二天早晨,我醒了。母親不在屋子里。父親手里拎著一只皮箱,站在地中間。那是只陳舊的箱子,之前與一些雜物并排放在櫥柜上面。父親看著我,似乎有話說,又羞于說出口的樣子,最后只笨拙地跟我揮了一下手,便走出門去。
我爬起來,趴在窗戶那兒看父親。父親搖搖晃晃地穿過門前那片被雨水泡爛的麥子地,走向那條河。
那天的陽光很燦爛,岸邊出現(xiàn)一片黃燦燦的花兒。我斷定那是油菜花。父親站在油菜花里,似乎還回了一下頭,風一吹,就不見了。
后來我堅信父親是在那片油菜花里走掉的。
那年我六歲,或者五歲。
在我的記憶里,母親從此變得強硬了起來,不再抱怨什么,把家把麥子照顧得很好,麥子再沒被雨水泡過。家里沒有了那個不務正業(yè)的男人(母親如是說),一下子安靜下來,這讓我覺得父親走了未必是件壞事。
開始,我還能清楚地記得父親的樣子,尤其記得父親臨走之前站在地中間看著我欲說還休的樣子。還有他在那片油菜花里消失的樣子。我時常站在里間屋的門口,好像父親還坐在那兒,手里拿著一支筆,筆尖含在嘴里,不停地轉動,抬頭看見我,溫柔地一笑。
上學后,我的各科功課都不錯,尤其作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每次得到獎勵(獎狀或者筆記本什么的),母親會變得溫和。那時候我才覺得母親也是個女人,有燦爛的笑容,有溫柔的目光,有女人遇見喜事時所呈現(xiàn)出來的柔軟。
上高中以后,我開始傾向文科,作文寫得尤其好。語文老師很喜歡我,時常把我?guī)У剿乃奚幔o我看他那些文學藏書。在那些書籍里,我喜歡上了一本詩集。詩人有個很特別的筆名——第叁條庫。詩集的扉頁上,印著詩人的一張黑白照。那是個看不出實際年齡的男人,頭發(fā)和胡子長而凌亂,唯有那雙眼睛深邃明亮。他是誰,怎么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再仔細看,又是陌生的。
語文老師把那本詩集送給了我。
我開始閱讀那本詩集。詩人有很多首詩是描寫麥子的,他說,他的麥子是長在天上的麥子,月亮是麥子的家,嫦娥是麥娘,玉兔是麥童……我為詩人那獨特的語言所傾倒所瘋狂。不知為何,父親出走時的情形,開始頻繁地出現(xiàn)在我讀詩的時候。但我似乎忘了那個拎著皮箱,消失在油菜花里的男人是我的父親,我癡迷的只是他那種奇妙的詩意的消失方式。
升入高三時,我的學習成績(除了語文)下滑得厲害,班主任找上門來。母親臉色鐵青,嘴唇哆嗦著吼出一句,報應!然后撕碎了我書包里的所有的詩稿。
班主任老師走了以后,母親的態(tài)度緩和了一些,她說,你要么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光宗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麥子,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那個夜晚,天空看不到星星。我的腦海里奔跑著凌亂的碎片;拎著皮箱的男人,泡爛的麥子地,亮晶晶的河水,黃燦燦的油菜花……我企圖把那些碎片拼接起來,可母親的話一次次擠進來,讓我的拼接變得很艱難。
我一次次地想到消失,像那個男人一樣,在一片油菜花里消失,然后也去天上種我的麥子。
那天我沒去上學,母親說教了半天,見毫無作用,氣呼呼地去了麥子地。外面的陽光金燦燦的。我又看到了岸邊那片油菜花。我的思維里跳出那個拎著皮箱的男人,他越過那片被雨水泡爛的麥子地,然后消失在油菜花里。我望著櫥柜,原來放皮箱的位置依然空著。
我一下子確定,那個反復出現(xiàn)在我記憶里的,在油菜花里消失的男人,就是我的父親。
我變得很激動,端詳著詩集上的詩人照片,我發(fā)現(xiàn)我有一雙和他一樣的眼睛,深邃而明亮。
我背著那本詩集,穿過那片麥子地來到河邊。河床并不寬,此岸是麥子,彼岸也是麥子。陽光跳躍,麥子一片金黃。我恍然,那天我看見的是陽光里的麥子,而不是油菜花。
望不到盡頭的河水,泛著碎銀子一樣的光。我想,父親大抵是順著這條河走的。如果我順著這條河走,也許有一天,我會與父親相遇。我試探著走進河水里,水溫微涼,深至我的膝蓋,
突然,我看到了母親。她站在北岸的麥子地里,右手拿著一把鐮刀,摁在自己的脖頸上。她的嘴張得很大,我聽不到她的聲音,卻分明聽到她在嘶喊。我不甘心這樣妥協(xié)上岸,把臉扭向彼岸。不可思議的是,彼岸的麥子地里,也站著和此岸一模一樣的母親。直到看到一條鮮紅的血線,從母親的脖頸上流下來,我嚇得如夢初醒,渾身顫抖著爬出那條河。
五年后,我在某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繼續(xù)讀研。那年我出了第一本詩集,名叫《長在地上的麥子》。
(選自《微型小說選刊》2023.01)(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寫母親“站在地頭發(fā)出狼一樣的號啕”和“直接撲向坐在里間的父親”,是現(xiàn)實生活的艱難讓她變得歇斯底里。
B.在“我”關于父親的一些回憶中,麥子是背景,是家庭矛盾的焦點,也是“我”與父親精神聯(lián)系的紐帶。
C.升入高三時,“我”的學習成績除語文外下滑得厲害,母親認為與“我”癡迷于讀詩和寫詩有很大關系。
D.父親在“我”的生活中缺位,但他的影響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卻無處不在,這一切都因為父親基因的作用太強大。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主要運用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來刻畫母親形象,而“彼岸的麥子地里,也站著和此岸一模一樣的母親”給人亦真亦幻之感。
B.母親告誡“我”沒有第三條路可走,“第三條路”與父親的筆名“第叁條岸”之間存在一定的照應和矛盾關系。
C.后來“我”發(fā)現(xiàn)父親離家時不是消失在“油菜花”里,而是消失在“陽光下的麥子”里,“麥子”與“油菜花”營造了詩意氛圍。
D.小說以時間為線索,敘述了“我”成長的疼痛與憂傷,青春的夢想與叛逆,娓娓道來,真切而包含深情,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3)英國作家愛德華?摩根?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提出“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兩個概念,“圓形人物”的性格較為復雜,而“扁平人物”的性格比較單一。小說中的“母親”符合“圓形人物”的特點,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4)為何“我”將第一本詩集取名為“長在地上的麥子”?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組卷:11引用:1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對于春筍,有人表示擔憂:“不食嘴饞,食之胃寒,”所謂胃寒,是指那些原本胃腸功能比較差的人,在“貪吃”春筍后,出現(xiàn)胃脹、胃痛、消化不良等癥狀。① ,是因為其中含有一些不利于胃腸功能的成分。比如,含有大量草酸和粗纖維,還含有單寧(鞣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劑,它們加在一起,對胃腸就是一個嚴峻考驗了。
買過鮮筍的人會發(fā)現(xiàn),竹筍雖然有鮮味,② 。如果直接切絲烹調,會感到苦澀難咽。這個澀味,很大程度上是草酸帶來的。草酸可以與舌頭表面黏膜的蛋白質發(fā)生作用,使蛋白質凝聚而引起澀感。草酸不僅傷害動物的消化道,也會降低各種消化酶的活性。然而,草酸可以幫助嫩嫩的筍尖抵抗病菌和昆蟲的傷害,并讓動物們不敢一下子啃食太多。這就給了竹筍更多的生長機會,長成高大的竹子。
同樣,蔬菜澀味越重,③ 。比如菠菜、韭菜、馬齒莧、番杏等,都是這樣。人們日常吃的小白菜、油菜、芥藍、西藍花等蔬菜,草酸含量是很低的,因此吃不出明顯的澀味。
(1)下列句子中的“成分”和文中畫橫線的“成分”,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酒的化學成分是乙醇。
B.目標和理想是成長的核心成分。
C.《紅樓夢》不是作者的自傳,但總有自傳的成分。
D.建國初期,城市居民成分可以分成很多類。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3)根據(jù)材料第二段內容,簡述草酸的影響,要求使用含有轉折關系的句子,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70個字。組卷:10引用:3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面對世界未有之大變局,青年要承擔時代所賦予的重大責任。有人認為,青年人應當涵養(yǎng)“六氣”,即:“文氣、正氣、才氣、大氣、銳氣、朝氣”。文氣是指內在文化底蘊和外在儒雅氣質。正氣是指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才氣是指專業(yè)才能和職業(yè)能力。大氣是博大寬廣的胸襟。銳氣是不畏困難精銳士氣。朝氣是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這六氣應該構成青年素質的核心內容。
你認為當代青年應該具有怎樣的氣質?請從“六氣”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得不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3引用:5難度:0.5